韩美林和他的银川艺术馆

2019-10-14 15:21
来源: 宁夏日报
作者:

  

  在这里除了打卡艺术馆别致的建筑、欣赏韩美林先生的海量巨作之外,还能感受扎染、蜡染、卡纸画、手雕灯等趣味创作,我们对贺兰山岩画、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领悟。”10月12日,在宁夏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刚刚完成一幅“韩美林艺术掐丝画”的银川市民陈彬说。近期,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将“非遗+创意美术”“传统工艺+韩美林艺术”等以“每日一课”的方式向公众开放,受到众多游客好评。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承担着‘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基地’的职能,公教活动涉及多个领域、覆盖多个年龄段,通过互动体验加强艺术馆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地传播文化、服务大众。”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宣教部部长张旭说。

  1

  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人们会被某种力量深深震撼,从而有所领悟,甚至如获新生。

  上世纪80年代,韩美林第一次来到贺兰山。

  走入层峦叠嶂的贺兰山脉深处,站在山口东麓沟谷两侧岩石间古拙苍劲的贺兰山岩画前,仿佛一道电流贯穿身体,韩美林激动得说不出话。

  他伸出手,临空描摹那些人物、动物、狩猎、祭祀的图像……那一刻,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面对那么多古岩画,突然感觉,我走了半辈子,直到50多岁才找到艺术的家。”韩美林说。

  “学了岩画之后,我就在想怎么把它和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来到了贺兰山,我的艺术之路起了转折。”韩美林说:“就像一锅开水,只有过了99摄氏度才会开。而从99摄氏度到沸点的最后1度,则是岩画给予我的巨大启迪。”

  韩美林与银川结缘,在他青年时期。

  大学毕业的韩美林感到困顿、迷茫之时,是一些岩画为他打开了思路,帮他找到了艺术的突破口,贺兰山岩画首当其冲。

  实地探访了贺兰山岩画之后,韩美林更加坚信了与岩画的不解之缘。此后数年间,韩美林多次进入贺兰山探寻岩画之美,重返历史现场,做了各种研究与解读,架起一座艺术之桥,让远古与现代隔空对话。

  2010年,怀着对贺兰山的深厚情谊,韩美林将其创作的千余件艺术精品捐赠给银川市政府。为了收藏、陈列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银川市政府决定在贺兰山岩画遗址景区内兴建一座艺术馆,银川韩美林艺术馆于焉而生。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位于贺兰山岩画遗址景区的出口处,它的出现,不仅充实整体景区游览的体验节奏,更像是给略微疲惫的参观者精心准备的落脚驿站。这里是景区参观流线的终点,也是回味传统与当代艺术互动交流的起点,游客可以尽情欣赏感受几千年前的历史、艺术、自然同现代精神的交融与对话。

  依托这座艺术馆,韩美林对贺兰山岩画进行了全面的当代解读和艺术诠释,展现远古文明与现代智慧的传承与激荡,为贺兰山岩画打开了一道更加生动鲜活的新时空。

  2

  苍穹之间,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宛如一环至美璎珞,与古老的岩画一起,隐伏于巍峨的贺兰山下。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是继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北京韩美林艺术馆之后,韩美林在国内建立的第三座以陈列展示个人作品为主的艺术馆。这三座展馆面积之大,展出作品之多,涉及艺术门类之广,被业界称为当代中外艺术家中的“世界之最”。

  三座艺术馆,如同韩美林与夫人周建萍的三个孩子。

  2001年,韩美林进行心脏急诊搭桥手术,此事对他们夫妇触动很大。假如手术出现意外,数千件作品该如何处置?

  这个问题,在韩美林康复后,周建萍问过多次。“我不走‘市场’。我的每一件作品都不重样,卖了就少了一种风格,我想将作品留给后人做研究。”每一次,韩美林都坚定地说。

  如何完整地将作品留给后人?以韩美林的创作态势,除了建馆别无它法。

  经过数年精心筹备,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2005年10月,韩美林杭州艺术馆建成。

  周建萍是杭州人,韩美林杭州艺术馆的诞生与她有直接关系。人们惊叹于这对伉俪把人间的姻缘转化为艺术的姻缘。这座艺术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灿烂,让人们感到震撼。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致辞中说:“这里像敦煌,是一个人的敦煌。它的美为杭州的人文增加了含金量,也给苏杭的文化增加了新的人文内涵。”

  2008年,韩美林北京艺术馆建成。韩美林在发言时哭着说:“祖国培养了我,我应该回报祖国,现在我脑子里有太多的东西想表现出来,可是我太忙了,我太懒了,不能静心创作……”在这种场所说这些话显示出韩美林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这就是真实的韩美林。

  其实,韩美林从没懈怠过。他勤学苦练,将自己5000余件心血力作捐给国家,这印证了他经常说的那句话:“祖国培养了我,我的作品只有还给人民。”

  2010年,在北京馆两周年之际,韩美林夫妻决定孕育第三个“孩子”——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该项目,同意在贺兰山岩画保护区建立艺术馆,对他们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让艺术馆与山体融为一体。

  面对巍巍贺兰山,建筑应以何种姿态介入到这片雄壮而原始的自然环境之中,并最终塑造出一个专属于这片土地的空间场所?

  夕阳下,韩美林久久凝望着贺兰山,思索着。

  古老的岩画激发韩美林的艺术灵感,亦给予设计团队最大启示:这座艺术馆像岩画遗迹一般,既表达人类的智慧,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我们的设计灵感,源于对贺兰山苍茫雄壮的感动,以及对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建造房屋方式的传承。”银川韩美林艺术馆设计团队总监、三磊设计总裁张华说。

  走入艺术馆,似乎能听到现代艺术与大自然在对话。

  你会看到,建筑的外形和构造完全与贺兰山融为一体,整体嵌入场地,空间错落有致。规矩方正的主展厅与更开放、空间更丰富的互动展区有机结合,并在多元化空间中引入日光与山景,空间功能与空间形态的完美结合。艺术馆外墙面装饰毛石,均就地取材于贺兰山区域,是目前银川市最高的外装毛石砌筑建筑。

  在银川馆5年的建设中,韩美林夫妇对银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和员工们都爱上了贺兰山,爱上了山上的一草一木,爱上了山间跳跃的岩羊、漫山遍野的花草、朔风里的阳春白雪……

  有人问周建萍,在全国三个艺术馆中,哪个馆最当代?哪个馆的作品最能代表韩美林的当今水平?

  周建萍不假思索地说:“银川艺术馆。”

  3

  经过5年多的精心筹备,银川韩美林艺术馆于2015年12月21日正式开馆。

  当日,中外300名嘉宾飞抵银川,冒着零下10摄氏度的寒冷共同见证第三座韩美林艺术馆在贺兰山下落地生根。

  当开幕仪式进行到1000幅作品的捐赠环节时,韩美林缓缓上台,他转过身,面朝贺兰山,深深鞠躬。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

  几秒钟沉默后,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知道,韩美林在感谢祖先留给世人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发言中说:“这三座韩美林艺术馆,就热闹程度来说,在杭州、在北京的会热闹一些,那儿人多,经济也发达,但是在哲学意义上,我认为银川韩美林艺术馆更深刻……人们在说起韩美林现象的时候,有很多解不开的谜,这个谜在贺兰山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个重要的标识。韩美林是饱尝苦难的人,但在韩美林的作品里,看不到任何灾难的痕迹,看到的是一片欢悦、一片爱心,一片天真……我们从贺兰山岩画里找到了答案,原来他在这儿读懂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一个韩美林,三地艺术馆”在中国大地上成为现实。西北人民在欣赏韩美林巨量作品的同时,亦可尽情感受历史、艺术、自然与当代精神的交融对话。

  走入银川韩美林艺术馆,人们被深深震撼。这座地景般的建筑,在天、地、山、人之间达成精神的连接,与雄壮的山体相比,以恰当的尺度、体量和线条表达出人的存在感。

  厚重质朴的《岩画牛》、极具民俗风味的《孺牛图》、气势恢宏的《长马卷》、散发浓浓亲情的《母与子》……这里陈列着韩美林数以千计的以岩画为题材的绘画、书法、雕塑、陶瓷、染织等各个门类的艺术精品,令人叹为观止。

  “世界五大古文字,只有汉字还处于青春豆蔻之年,我的艺术就是这么来的。我在这些古文字中,包括岩画,没有抄袭和照搬,我吸收的是他们的精神、灵魂和艺术形式,其中我加进了色彩。这一笔一墨,华夏魂魄都在我的心中挥洒游走。我的艺术里,写着我对中华民族的执着与洒脱!”韩美林激动地说。

  4

  1949年,12岁的韩美林参军,一身戎装。

  部队里的军装是成人尺寸的,韩美林却迫不及待地换上,挽起袖子和裤腿就跟上万春圃司令当起了通讯员。跟着万司令,吃得饱、见世面,小兵韩美林高兴极了,有一次一口气吞了7个包子,撑得3天没爬起来;个子小扛枪跑不动,万司令就一把拎他上马,这个小兵第一次感到一股神气劲儿。

  万司令看出韩美林喜欢画画,就把他调到烈士修塔委员会,在那儿,韩美林得以与雕塑和油画结缘。从此,韩美林唱着“我是一个兵”,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军人坚毅的品质深深融入韩美林的血液。

  此后,韩美林当过小学美术教师,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也经历过一些生活的波折,但他始终坚持绘画,非凡的艺术才能一天天爆发。

  时光走到2019年,韩美林在艺术之路已然砥砺前行70载。

  回眸过往,韩美林笑称“弹指一挥间”。

  少小从军的经历,锻造出韩美林永不服输的品质。如今,虽已82岁高龄,仍老骥伏枥、壮心不改。

  2018年10月,韩美林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被授予“和平艺术家”称号,成为中国美术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之后,他向杭州再次捐赠了500件力作,为银川捐赠了1000件岩画相关的艺术精品。

  “‘和平艺术家’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最主要的是赋予了我更重的文化担当……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背景,无论从事怎样的艺术形式,都不能忘了这个根,丢了这个魂。”韩美林动情地说。

  近日,在银川韩美林艺术馆,韩美林说:“荣誉和羞辱,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羞辱来临、荣誉光临,都应该淡然处之,要淡定。作为一个艺术家,作品是我唯一的生命形态。对民族有没有深情,对传统文化有没有温情,对人民有没有感情,这才是检验我们艺术家、文化人有没有担当,有没有生命价值的根本标准。”(记者 张慈丽 文/图)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40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