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眺望黄河 见证时代

2020-09-22 14:54
来源: 临汾日报
作者:

    

    黄河与中华文明,向来是一个厚重而深邃的学术话题。倘以贯通古今、连同中外的视野来审视,其实也并非不可理解。

    9月20日下午,“黄河·云上观见”之“诗与黄河”主题漫谈在乡宁云丘山景区“云之上”会议中心举行。博识广记、善叙事理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以新近收到的一本新书《黄河与中华文明》说开去,用理性分析与感性观察向与会嘉宾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漫谈伊始,葛剑雄就坦承“我不会写诗,也不懂诗,但是我想诗歌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历史的史实。”在他看来,今天讲黄河,往往都提到大河孕育了人类文明,“这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的大河都能够孕育、发展出人类重大的文明,也不是所有的人类文明都只能由河流孕育。”由此,他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文明产生的黄河中下游,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绝不是偶然的,有它必然的因素。”

    葛剑雄认为,首先黄河所处的位置是最有利的。回顾整个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在寒带、热带的河流对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起的作用很小,甚至完全没有,而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比今天的温暖,这样温暖的气候就保证了充沛的雨量,使黄河成为适合早期农业、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黄河中下游是黄土高原和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这片土地是当时北半球最大面积的农业地,而这样的土地又非常适合早期原始简单工具的开发。他说,黄土高原和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土壤疏松,植被不是很茂密,在人类早期原始、简短工具的条件下这恰恰是一个优点。加上4000多年前又及时地从两河流域传来了小麦、黄牛、绵羊、麻等,并在这片黄土地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运用、优化和本土化,“这片土地一直滋养着中国大部分的人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公布的结论把陶寺遗址认定为非常可能就是‘尧都’,在这里已经探明的总共有400万平方米连片建筑,还有大批高等级的贵族墓地、祭祀场所,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要有这样一个贵族阶层、专职的祭祀人员、工匠、士兵,需要多少粮食供养,如果没有一个大范围的农田,这样的文明是不可能形成的。”他举例论证说,尽管我们发现长江流域、辽河流域也都存在早期的文明或者文明的雏形,但是到现在还找不到其延续发展的证据,它们中间往往中断甚至消失了,“我认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缺少这样一片土地,稳定地供给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和基本物资。”

    尽管考古学家已经肯定早期的中华文明像满天的星斗,但是最多都是汇聚到黄河流域,再从这里引领着各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正因为这样,从这里繁衍的人口以后逐步扩大到中国各地,并且走向世界。葛剑雄联系中国古代移民史分析认为,通过周王朝的分封,和春秋、战国的纷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此后黄河流域的人口不断扩散到各地,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南迁,而且这些人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到了明朝以后,南迁已经变成一部分人的北迁,但是以后所有的移民都会把根追溯到黄河流域,比如影响最大的洪洞大槐树移民。“黄河儿女遍四方,这是曾经出现过的移民史上的史实。与此同时,黄河流域又成为各民族的大熔炉,它们最后融合进中华民族。”葛剑雄说。

    历史视野使葛剑雄分析问题颇为理性。他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已为大量的历史事实所证明,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也不要回避,在世界的大河中间,黄河的变迁是最频繁、最剧烈的,黄河的灾害也是最巨大的。“这样的地理条件产生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有另一面。比如说黄河流域这片土地供养着足够的人口,使我们的先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的生活质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同类群体。但是这样的环境也使我们的先民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发达、最富裕的,以至于缺少对外扩展的动力与了解外界的兴趣,陶醉在自己‘天下之中’‘天朝无所不有’的幻觉中。”

    “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是自觉地不断更新,那绝对不可能长盛不衰。”葛剑雄言辞里不无冷峻,他说,今天赞美黄河、赞美黄河文明,也应该看到由于自然与人文原因产生的另一面。也正因为这样,一定要文明互鉴,文明互鉴的前题,就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他文明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们讲文化自信,是以尊重其他文化的自信为前提的。就像费孝通生前所指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黄河已经保持了七十年的安流。

    早在春秋时代,人们感慨: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到了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治理,现在基本控制了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面对这条母亲河,我们一定要郑重地对待,一定要对得起这条母亲河,倡导人与黄河的和谐,这样她的另一面将永远不会再出现,黄河将永远造福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已是古稀之年的葛剑雄不无动情地说,今天站在这里眺望黄河、追溯历史、面向未来,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流进海洋,连通世界;黄河文明、中华文明也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基础,“我们已经或者正在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迎接灿烂的明天!”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81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