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首都师范大学在其网站上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京剧艺术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地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欧阳中石先生于11月5日在京逝世,享年93岁。
欧阳中石1928年生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阳镇西徐村,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在逻辑、国学、音韵、绘画、戏曲、文学、书法等学科都有精深的造诣。作为书法家,欧阳中石的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是,无论是他的学生,还是慕名而来的人们发现,听欧阳中石讲的最多的内容,不是书法本身,而是中国文化。他是一位学问家、其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教书育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他又是一位教育家,从教多年,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可谓桃李满天下。
一、文化支撑的书法之魂
(一)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本质内涵
什么是文化?欧阳中石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欧阳中石在《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一文中指出,文化是人对“美好”的追求,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德、礼、法、化、和”。“容”与“和”是欧阳中石提及最多的字眼。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身外之事之物,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彰显其博大与深邃;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却柔弱中有强韧,于点墨之间见风骨。或许人生中有太多的时刻,需要我们如水一般,宽容别人,也包容自己,从而成就一生的事业。
欧阳中石在《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一文中,将文化的内涵又进一步具体化。在欧阳中石心里,“文”就是美好,“化”就是使之普及到各个方面,“文化”就是要各个方面都美。在“化”的过程中,必然有所碰撞,所以还需要和谐。“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这种对文化的理解,通过书法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欧阳中石书法的一笔一画,每一个图形,都讲求美与和谐,它是美与和谐的切入点。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欧阳中石在《书法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出,只有将书法根植于坚实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中,书法才能把握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挖掘和表现其韵律美和时代美,才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
(二)书法文化是汉字书写的诗意表达
书法不仅仅是写文章的一种笔法,也不单单是一张写成的字画,而是一门有关书写的学问。以这门学问为依据,为法则,书写出一些汉文字,形成了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可能非常符合书写的法度,可供别人以之为“法”,称之为“法书”。可供别人欣赏,称之为艺术品。为此,我们可以把汉字的书写看成是一种艺术活动。书写取得了成功,便创作出来了一种艺术品。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字都不能让人认识,文不成文,不知其意,谈不到是什么“法书”,谈不到什么“书法艺术”。书写的内容是文字,文字首先要让人认识,所以,书法要在正确的基础上力求美观。书法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或美学精神最集中的表现。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是受了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这种对立统一的道家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欧阳中石一直主张把中国书法放到中国文化大背景下来考量,诚如斯,则书法的涵义才会更清晰,书法艺术的存在价值才会更突出,书法艺术的社会功用才会更明确些。从汉隶线条的波磔与飞檐到王羲之行书的即兴与自在,从魏碑的厚重与飘逸到行书狂草的平正与绝险,从唐楷的法度与庄严到宋代书法的意境与个性,从元明书法讲究形式与表现到清代书法追求古朴与拙趣,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的变迁,充分显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精髓和艺术精神的嬗变。欧阳中石的书法,结体行笔、提按顿挫、谋篇布白皆是“中和咸宜”,时时处处都体现出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以文化书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
欧阳中石提出的“书法文化”的思想,大力倡导重艺术更要重文化的理念。在这方面,为我国书法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书法文化教育体系的创立,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汉字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从实用逐步发展为一门能够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可以说,书法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飞,都体现出了中国艺术的本性。中国哲学的基本性格是“天人合一”为最高的本体精神与价值境界,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也是书法的理想境界。
书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处理得好,传统文化就能顺利发展,否则,就很难办。欧阳中石追逐书法,起因是发现书法之美,继而认识书法之道,进而籍书法传输中国文化之道。欧阳中石的书法,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相发生,彼此衬托;一行一字,大小参错,朼牡相衔,彼此渲染,通过书法把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这便是欧阳中石书法境界与众不同的绝妙之处。
二、时代造就的一代宗师
(一)兼容并蓄的成长之幸
欧阳中石自幼习书法,各体兼备,尤善行草,师宗东晋书风,博采周金汉石、碑刻法帖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的气质。欧阳中石的书法温润而醇厚,遒劲而内敛,厚重中透出灵动之气,在当今书坛堪称一绝。欧阳中石是中国逻辑学开创人金岳霖欧阳中石的得意门生,专习逻辑,但后因时因势所需,从事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教学,渐渐远离了他所学的逻辑专业;欧阳中石又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的高徒,为嫡传奚派传人,至今,教习不辍,桃李满天下;更鲜为人知的是,欧阳中石虽然身量不高,年轻时却是篮球中锋、种子选手。他在国学、音韵、京剧、书法等领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却又自谦为“无家可归”,术无专攻。正是这种传奇的人生经历,才铸就了欧阳中石博大与包容的品格,成就他成为当代书法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也成就了他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以及取法高古、上追秦汉魏晋、熔铸历代名家精华、师古不囿于古而自成一家的独特书风,更成就了欧阳中石身上那股“大智若愚、淡泊名利”的独特气质。
欧阳中石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没有终点,永远都在孜孜以求的不断探索中,一生中有幸结识诸多名师,受益终身。他的幸运源自于他的性情、天赋,才使他得到了许多名师的青睐和指点。在欧阳中石的眼中,正是每一位老师对他的影响,造就了今天的他。武岩法师是欧阳中石少年时代的书法启蒙之师。法师用独特的方法教给了他“惜时”、“惜墨”,在“武岩纸贵”、一墨如“金”的重荷下,年少家贫的他不敢轻易下笔,而是反复揣摸每一个字的结构与运笔,认真审视每一个字的线条节奏、结体韵致,做到意在笔先、胸中有字后,才挥毫泼墨。从法师那里学会了如何“看”字,这使得欧阳中石受益一生。欧阳中石曾说,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多由“看”字得来,看别人如何落笔、如何转折、如何提按笔势,从而达到心手合一的地步。后来,欧阳中石又幸遇一代大儒吴玉如欧阳中石,时任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吴玉如欧阳中石是一位真正的学问家,教书育人也大异常人。欧阳中石初入吴门时,吴玉如欧阳中石就对他说:“别跟我学,学王羲之。我学的是王羲之,你再跟我学,我成了二道贩子了。你只听我讲道理就好。”吴玉如欧阳中石认为,自己的字学的是王羲之,如果欧阳欧阳中石再学他,则隔了一层,应该直接学习王羲之。欧阳中石由此领悟到原典的重要性。
欧阳中石爱好广泛,自称“少无大志,见异思迁”,见到什么就爱好什么,京剧就是他的爱好之一。一次意外的机缘,使他得以拜在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欧阳中石门下,继而成为奚派传人,成就一段梨园传奇。欧阳中石的扮相俊美,唱腔清新悦耳,韵味醇厚,曾出演《白帝城》、《范进中举》等名剧,赢得如潮好评。欧阳中石曾对学生们讲了奚啸伯的艺术理想:“奚啸伯欧阳中石有一次对着大海照了张照片,说:海这么大,是因为天底下的水都流向它,能汇集天下。艺术需要这样,搞学问也需要这样。把不同的,各方面都收过来,这叫‘和’。”
而逻辑学老师金岳霖欧阳中石所主张“容”的理念也影响着他,金岳霖欧阳中石有一天问他什么叫学问大?他冲口而出:“无所不知。”金欧阳中石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并解释道:“大就是能容。承认他的存在,你是一种说法,他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但是错误的说法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你的问题在于怎么能把他的错误观点扭转过来。”这种“容”与“和”的精神,对欧阳中石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书法兼备各体,宗二王而有超越和独创,正是这种“和”与“容”的思想的完整阐释。
(二)虚怀若竹的立身之本
欧阳中石对于文化的承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还在于内涵、品性和精神的传延。就像书法的发展,其根本还是在于文化,在于个人的修养与修为,书写的品质取决于文心灵性的程度,光有写字的手性是不够的,这是书法的奥秘与要诀。“立德、立学、立言”是文化承传的重要表现。欧阳中石是这样倡导的,更以身体力行之。
一是立德。中年时代,欧阳中石曾遭遇过一次严重的车祸,为了挽救一名被公交车刮碰的中学生,他不顾个人安危冲了过去,中学生得救了,欧阳中石的腿部却受到重创,落下了明显的伤残。欧阳中石行事秉承一个“德”字,他认为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是应该的,就如同扶起自己跌倒的孩子、父母、亲人一样。年轻时,他曾为了帮一个中学筹善款,拿着自己的书画到街头叫卖;汶川地震发生后,他连夜创作了多幅精品书画,以个人名义捐给灾区,并积极动员书法研究院的老师将个人收藏和创作的精品进行拍卖,并把所得悉数捐献给灾区。
二是立学。欧阳中石一直自称是一名教书匠,但他却不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他各个学科都曾教过,而且从小学直到博士后每一个年级都教过,这其中教语文的时间最长。他率先进行过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自编了一套教材,其核心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三年语文知识,按照“六法”(“字法”、“词法”、“语法”、“修辞法”、“思维法”及“章法”)进行专题讲授,使学生在初中的两年中完成以上基本语文知识,第三年学习中外文化史,而进入高中阶段可以不再开设语文课。这套教学法因此受到海内外的高度重视。有学者评价说,他的这项改革代表了中国语文教学的最高成就。而对高校书法艺术教育的开拓性尝试,更为他在书法艺术教育的殿堂奠定了巨匠的骄人风采。
三是立言。欧阳中石治学广博,而且在多个领域造诣高深,作为学者,他著述多达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学、音韵学、书法、诗词等领域。作为书法家,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07年荣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作为教育家,2002年获得教育特别贡献奖。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和赞美,欧阳中石自嘲各行都不精通,是个门外汉,并有一个特别的誓言,并坚持着“四不”的人生原则:即第一,不个展;第二,不立传;第三:不建馆;第四:不褒贬。最后一项主要是针对书界的观点现象,不做评论褒贬。我们从“四不”原则中,看得出欧阳中石的从容淡定,不事张扬的一面,同时他专注于自身修养,不妄论他人功过,充溢着智慧的处世哲学。不入流俗、不恋虚名,这就是品位。
(三)持心若水的巨匠之旅
欧阳中石一直主张,书法的背后,要有传统文化作巨大支撑,将书法作为文化的载体,用文化阐释书法要义。所谓书法,就是要以“书”作为一个切入点,切入到各个文化中去,让书法教学与研究成为一个很完整的认识系统,并以文化为视角,认识自己的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认识自己。欧阳中石深谙哲学,掌握了“容”、“和”之道,持心若水,匠心独运,挥洒自如。表现在书法上,他不自是,也不非人。因此,他认为,要尊重、欢迎每个人的艺术选择,每个人都是在探索,道路虽不同,但是目标却相同,那就是力求接近书法艺术的本质,这也是欧阳中石要致力于书法艺术教育的初衷所在。
欧阳中石不喜欢别人称他“书法家”,他自认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当有人问及欧阳中石为何独独钟情于“匠”的称呼时,欧阳中石说:“‘匠’就是专家,专门的工作者的意思。我现在是个教书的专门工作者,我从1948年开始教学,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到博士后,没有一个年级丢下过,教了54年啊,从上学到教学,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
欧阳中石常说,文化承传,要有载体。汉字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个汉字都有其精纯的含义,有可讲、可挖掘的道理。汉字是最高明的画,它能同时体现具象和抽象的高妙。我们书写时,汉字就在用形象说话,用笔说话。汉字非常了不起,可我们对它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学生们对语言文化的认知和学习,不是读几篇文章就足够了,而是要追本溯源,了解汉字的根。只有把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学清楚,才能搭建起牢固的文化大厦,而且事半功倍。1981年,欧阳中石结束了28年的中学教师生涯,奉命调入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仅仅4年之后,欧阳中石主持的成人书法大专班又如期开课,将书法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课堂,引领时代之先。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由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体系,使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成为我国书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作为一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有自己的独特方法。他认为功夫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花费时间寄托在“练”上,10年练一个字还练不好,那是得不偿失。他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个‘习’不是当练习讲,而是当精通讲。‘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了,精通了,才能‘不亦说乎’。”
欧阳中石将书法定性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实如需”,认为“字”、“文”、“书”三位一体,研习书法需要一种大的文化观,要把书法放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去学习、去研究。书法创作要以文化作为它的心,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书这个面目,里面必须包含文化的东西。如果把书法仅仅当成是写写字而已,是对书法的最大误解。只有还原了书法的本来面目,它的博大精深才能很好地呈现出来。
三、以和为美的文化特征
(一)和谐性
几十年来,欧阳中石一直坚持书法的和谐性。一是内外和谐。欧阳中石的书法更多体现出自己多年来的人品、师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书法涵养,巧妙地把国学、逻辑、音韵、戏剧、语文教学等与书学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古今和谐。欧阳中石认为,“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指字写的好与坏,更重要的是其中包涵的文化,在练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书法文化,把文化放在首位,把认字、写字和用字结合在一起,把传承书法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三是简繁和谐。欧阳中石不把繁体字与简体字对立起来。欧阳中石认为,从古代到现在,汉字是人类文化的一颗明珠,它突破了声音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扩大了对外交流。自古以来,汉字一直在进行着改变,都在朝着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准确的方向发展。对于书法,举凡周金汉石、晋帖魏碑、唐贤宋哲乃至明清诸家,欧阳中石都有涉猎,博采众长,而又归宗二王,形成了端严寓隽秀、秀丽含浑厚、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的独特风格,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审美性
欧阳中石认为,“美”是在相同中的不同,而不是在不同中的更不同。书法追求的是美,汉字的美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实用的需求上,离开了理性、离开了实用,再好看的书法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几十年来,欧阳中石的书法作品一直是字、文、书并茂,字美,文雅,书妙。一是字美。字是结晶。欧阳中石的书法楷书温润厚重,古拙而不落俗套;行书铁钩金线,有帖学之流美,也有碑学之壮大。欧阳中石写的《平复帖》,就是学碑学帖的典范。欧阳中石的书法不论任何书体,字体的开合是放松的,这是需要很深厚的书法功力的。二是文美。文是串珠。欧阳中石认为,书法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包括文学、历史、美学、人文科学甚至自然科学,这些知识都会熔铸在笔端。一次,一位朋友邀请欧阳中石给他写一幅字。欧阳中石在了解情况后,写了“兰垓”两字。欧阳中石解释道,“兰垓”出于“兰垓戒子”,意思是在台阶旁边教育孩子。听后,那位朋友连连说,太好了。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写出这两个字码?正像欧阳中石所说的,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对书法作品的美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是书美。书法是光环。“流畅”是欧阳中石书法最大的优点。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所以珍贵,也在于其流美。欧阳中石的作品展示着一种明朗的情调和健康的创作心态,其表现出的美是沐海而出的朝阳,而不是如火的骄阳,是阳光下秀发的青松,而不是盘郁的古松,更不是杨柳依依。这种美的情调使人愉悦,更使人开朗。
(三)规范性
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就是规范性。书写出的汉字既要符合法帖的用笔、结字、章法特点和规律,又要规整、易识、端庄、美观。欧阳中石教育学生要积极学习古人,深入到传统的精华中去,扎实地学习研究古人,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同时,还告诫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求其然而然”,做到观史而察今。几十年来,欧阳中石的书法以规范享誉国内外。一是整洁。欧阳中石的书法洁净、明晰、澄澈、淳朴,笔法清新明快,从不拖泥带水;不喜欢做作,不故弄玄虚,借笔锋良好弹性,把胸中之气,通过纯熟的技巧,清晰传于纸上,点画生姿,章法得体,书文相映,焕人心仪,给读者呈现出整体如一的感受。二是易识。书法是让人看的,如果写出来的字别人不认识,或者觉得不美,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欧阳中石的说法具有社会性、大众性,一般爱好者,甚至不识汉字的外国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去感受书法美,通过黑白交错及线条的节奏变化去感受力量与气势。三是规范。欧阳中石认为,书写不能随随便便,要按照法度来写。诸如文字学,文学中的诗、词、曲、联,字体、书体的历史,美学,哲学,品鉴理论,行款格式,称呼礼仪,甚至笔墨、笔砚等,都有许多讲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书法,她的艺术性是我们需要发扬光大的,但是不能提倡或放任那些以标榜“个性”而出现的错写或乱写!
(四)思想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欧阳中石书法里都得到了体现。一是“德”。欧阳中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质是“德”。所谓“德”,就是一个人、一个国家正直向上、追求美好的理想。欧阳中石坚持“崇德弘文”,努力做到正直向上,绝不旁骛。欧阳中石在书法教育中特别注重人格的培养。欧阳中石提出“德重则才高”,并以此要求自己,也要求弟子们。欧阳中石在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书法修养》一书题词:“以书养德,固本强身;明心砺质,通礼修文。”强调在学识修养上必须具备中国精神,在书法的内在精神与最高追求上要与中国文化保持一致。二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仁”是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伴、应当相爱。欧阳中石的书法体端势阔,用笔老辣,疏密得宜,舒卷自如。笔下流淌出的笔情墨韵不但深合古法,且又颇具现代审美意识,浓、淡、干、湿、枯、润在作品中共荣共生,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一首交响曲,在指挥家的指挥棒下,个个抑扬顿挫,极具奇妙,统一又不失特色,充分显示了欧阳中石驾驭笔墨的高超技艺。三是“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同的事物之间和谐相处。与其他书法家一样,欧阳中石也常写古诗、词、联、曲,但欧阳中石总能因场合不同而加以取舍,极其准确、精到、和谐。一次,“九三学社”开一个纪念会,邀请欧阳中石参加,并请欧阳中石“开笔”。由于会议主题繁杂,既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会议结束后,欧阳中石动笔时,准备写“开元”两字,后由于纸张原因,改为“铸鼎”两字,是开元的象征,产生出了字文俱佳、文景和谐的效果。
四、以文化书的精神意蕴
(一)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
欧阳中石认为,书法不应是单纯写字,写字是为了行文,而文又要载道,文字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段和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字是文明的基因,起着传承文化的作用。欧阳中石曾风趣地说,文字的“字”,本义作“乳”讲,是孩子的意思,字相当于孩子。孩子可传延后代,中华文化就是靠字流传下来的。字比语言重要,语言不能当“儿子”,但字可以。
欧阳中石的书法如其为人,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观他的作品,如欣赏高山流水,又如见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出版了《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等众多作品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欧阳中石最引以为傲的是能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书法变成一门学问,在高等学校可以立足,而且可以和世界各门学科并列。在具体地教学实践中,欧阳中石更是提出了把书法这门学科划分为书艺、书学、书道三个部分,构成了现代书法教学的结构体系。对于提携后进,培养青年人才,欧阳中石一向不遗余力,他希望青年人才能尽快成长起来,挑起弘扬书法教育的大梁。欧阳中石第一个建成从大专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的书法高等教育体系,开创了我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河。这一体系,切合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要,更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欧阳中石觉得这诗句太消极,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凉气息,于是改作“芳林陈叶期新叶,流水前波望后波”,藉此表达他对青年后辈的期许。几十年来,欧阳中石始终秉承以书法为文化传播工具的思想,将书法切入到文学、历史、哲学等各学科中去,使之向四周延伸,从而使书法教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门学科。
(二)以书焕采,切时如需
欧阳中石认为,文字经过书写会焕发出光彩,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同时,书法要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练习书法,不要过多地强调它的艺术形式,而要偏重它的文化内涵。欧阳中石还说过:“行文干吗?为的是载道。‘书’干吗用呢?用书法的办法使它焕发神采,满足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这是我们进行书法研究总的目的。”从古至今,一些大书法家的作品为什么会流传下来呢?最关键的是它们适应了社会发展规律。适应了,它就会茁壮成长;不适应,它就会自生自灭。书法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但情况不一样。可以把文字写得非常工整,展示内容的肃穆、庄严,也可以用草书的办法来写,展示内容的灵动、节奏。中华传统文化能提升人的思想,培养高雅的气质素养。而传统文化中许多被边缘化的东西,通过书法可以“焕采”,比如对联、题词等。为了说明这点,欧阳中石还举例作了形象说明,比如给饭馆题字写上“商略盐梅”(盐是咸的,梅是酸的,调和各种味道之意),既体现了饭馆的特色,又十分雅致,比起那些“努力奋进”之类的题词是不是有意境多了?欧阳中石说过,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颗明珠,把他们串在一起,就是一件美妙的艺术品,就会焕发光彩。书法可以焕发“文”与“道”的光彩。手写的文字,可以展示肃穆、庄严,也可以展示灵动、飘逸。这种神采只能用手焕发出来。书法,可以超越纸笔的局限,变成一宗活的东西来感染人。这种能力,其他技术手段无法取代。
(三)书面文心,文化通流
欧阳中石无愧于是一位别具睿智的智者。早在1985年,欧阳中石就对书法提出了“文心书面”的准确定位,指出,“文心”是内质,“书面”是表象,具备“文心”的“书面”,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书法。他要求学生必须从持身到节操、从学问到阅历、从气质到感情、从文采到笔墨,都要着力孜孜以求,要把书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构成这门学问的核心是书法和中国文化,要从文化的视角揭示出书法史的发展动因和历史规律。
欧阳中石在教学上,要求对古代的文化,特别是国学的主体内容,要有比较深入的掌握,最好是能够兼通其中的某个领域,力求从文化的视角揭示出书法史的发展动因、规律等等。欧阳中石常常强调: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质朴到成熟,从成熟到完美,从完美到突出一个特点,从这个特点到另一个特点,从一个点到一条线,从一条线到一个面,再从一个面到一个点,如是转个不停地前进着。其中有一个必然的规律,即每一步的转动都是向着一个更高的顶点攀登。当它超越了项点,形成了一个新的起点时,其他的点又在向它行进超越。这种追逐的轨迹,簇连成一个整体倾向,构成了历史的正统。在书法创作上,欧阳中石明确表示:“我不主张急于‘创’,在没有真正地掌握‘书’的传统精华及其规律之前,‘创’是没有出路的。”欧阳中石认为书法创作“最少应当包括所写文字内容的创作与书写艺术的创作两个部分”,文字内容则应是“为国祚扬威,为山河增秀,为所仰颂德,为所寄抒情”。由此可见,欧阳中石关于书法“文心书面”的定位,内涵十分丰富,对匡正时弊、推动当代书法向着更高的目标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