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勇:一粒饱满的火种——汉城老印象

2020-11-06 08:30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汉城老今年104岁了,是我认识的最年长者。

    这本《<郭汉城文集>(十卷本)研讨会论文集》,大家谈的多是汉城老的工作和学问。汉城老年轻时北上延安投身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文化战线从事艺术管理和戏曲研究工作,与张庚先生等一批学术骨干,为中华戏曲史论评志拓荒奠基,形成学界颇有影响的“前海学派”。

    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后,才和汉城老有了交往。或是为他贺寿,或是春节慰问,或是陪领导看望他,或是受领导委托看望他。每次见他,聊的多是戏曲与中国文化,还有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因为耳背,我们都喊着说话,就这样一聊能聊近一个小时,真怕他累着。我感受到了他释放出的饱满元气和明亮的内心世界,每次见他后,我都感慨不已。他像生命的教科书,像潜移默化的菩提树,值得晚辈观想、参悟。

    我想起北方冬季那一炉静静燃烧的橘黄色的火碳。我们过去烧煤,好煤耐烧,火力旺而稳,灰渣少。入夜时满满拢一炉,一夜如春。屋外黑咕隆咚,冰天雪地,屋里暖流氤氲。这样的煤,能烧一夜。天大亮了,挑开炉盖,透过炉膛里那一层细松如絮的白灰,仍能看见鲜嫩的火核。只要再添几块煤,一膛细绒绒的火,就又欢快燃烧起来。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火种、爝火,像所有充满神奇感的种子那样,能重新开始、萌发希望、绵延不绝。

    如果把人比作一块煤,我们是怎样的煤呢?

    是已经石化、像煤又不是煤的煤矸石?还是表面乌黑光亮、容易点着、火苗大,但烟也大、不耐烧、热值低的高硫煤?还是掺土太多的煤球,总是烧不透、烧不干净,死气沉沉容易灭,而且总是留下一大堆炉渣?

    我在汉城老身上,看到最多的乐观、坦然,希望和正能量。老年是一门艰难的功课,是再一次直面天地的生命时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人生四季,悲秋之绪常有,常有人纠缠于往事,或发一点虚无感的喟叹。汉城老不这样,如果把人比作煤,他是大块的朴实无华的无烟煤,一经点燃就在时代的大熔炉里默默燃烧,不忘初心,保持本色,一直在散发着热量、热情和希望的光焰,为历史轰隆隆的蒸汽机,增添一份属于火、属于光的动力。他现在104岁了,燃烧了一辈子,只剩下火核,又成为一粒饱满的火的种子,但愈益鲜亮、纯粹、炽热,仿佛火的精魂,点燃每个靠近他的人。

    104岁的汉城老,仍是带着明亮的光晕、朝向未来的前行者。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874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