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网络教育扶贫 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国家基础教育网络扶贫扶智暨大规模推广“双师教学”调研会侧记

2021-01-12 17:27
来源: 文史业务司
作者: 李静月 院方方

 

  2020年1219日,京城已是寒冬时节,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的小院却是暖意浓浓。专家云集,智慧凝聚,国家基础教育网络扶贫扶智暨大规模推广“双师教学”调研会成功举行。

1210940335_16085435489641n

(国家基础教育网络扶贫扶智暨大规模推广“双师教学”调研会主会场)

    

微信图片_20210105143817_极速看图

(国家基础教育网络扶贫扶智暨大规模推广“双师教学”调研会成都七中分会场)

  会议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承办,成都七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调研会主会场设在国务院参事室,连线分会场设在成都七中。

冯远_极速看图(1)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主持)

39086dc599207b32b9c94c200212871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冰主持)

  优质教育资源输出方人大附中、成都七中,项目运营平台国家基础教育共建共享联盟,资源接受方四川、广西、河南、新疆、内蒙古等5省区学校代表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地方服务平台、中国教育报等参与网络教育帮扶与“双师教学”项目的各个机构代表19人先后发言,介绍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既有肯定赞扬,也有困惑思考。调研组成员认真倾听,从各自专业领域发表见解,并进行深入互动交流研讨,总结成熟的经验做法,抓准堵点和痛点,创新思路,提出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为巩固拓展基础基础教育帮扶、大规模推广“双师教学”模式提出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建言献策。    

  网络教育扶贫,是一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伟大事业    

王卫民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在调研会上讲话)

  “刘彭芝先生从2002年开始就促进教育均衡问题进行了持久的探索。近20年来,她引领人大附中追求社会责任最大化,开创对口帮扶、委托管理、合并管理、跨区域合作、远程共享、接受贫困地区留学生、培养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开展“双师教学”等方式,发起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创建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因为在教育扶贫方面贡献突出,刘彭芝先生领导下的人大附中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对刘彭芝先生多年来在促进教育均衡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玮参事认为,刘彭芝先生“思维一直是非常超前的,非常具有前瞻性。”

刘彭芝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致辞)

  参与项目各方对“双师教学”的价值意义给予高度肯定。刘彭芝先生把“双师教学”形象地比喻成一座桥,在发达与薄弱的教育天堑上架起了通途。对于“双师教学”发挥的作用,她满怀信心地认为,互联网是上天赐给人类的大礼包,基础教育网络扶贫、扶智、扶志才是真正的海阔天空,大有可为。近100年前,晏阳初先生在开展平民教育时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比金矿、银矿更宝贵的是脑矿。让我们用基础教育网络去开发脑矿,脑矿开发成功了,效能是无法想像、无法估量的。

汤敏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汤敏)

  “双师教学”项目发起人之一、国务院参事汤敏说,我一直在一线,“双师教学”肯定是个好事情。我们现在老百姓最大的焦虑就是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公平最核心的还是教师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双师教学”这种方式,起码可以部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双师教学’不但让学生受益,让乡村教师受益更大。”“双师教学”发起人之一、国务院参事汤敏说,“双师教学”也是一种“课课示范”,通过参与备课、调整课程、辅导学生,很多乡村教师已成长为当地优秀教师。

刘燕华

(原国务院参事、创新方法研究会会长 刘燕华)

  原国务院参事刘燕华认为,“双师教学”一手抓卓越,一手抓公平,这也是教育体系的一种改革和创新。

    

  线上线下齐努力,近20年的“双师教学”实践结出累累硕果    

  以人大附中、成都七中等为代表的一批名校,主动担当作为,多年来积极探索通过网络远程教学的方式,向教育薄弱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为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人大附中“双师教学”:搭建共享平台,引领均衡发展

  由教育部支持、人大附中于2005年发起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和“双师教学”项目已经辐射到全国31个省市区的5949所学校,免费使用平台资源的教师和学生已达到111万余人,共享的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6万余课时,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共享开拓出一条无限延伸的绿色通道,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刘小惠

(人大附中校长刘小惠视频发言)

  人大附中校长刘小惠说,“一块屏幕,拉近的是距离,点亮的是梦想与希望。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对个性的尊重”。

周建华

(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 周建华)

  “以往的教师培训往往存在机会少、碎片化、理论照不进实践的问题,‘双师教学’解决了这些问题——培训全程覆盖,提供了好老师、好课堂的榜样。”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常务副校长周建华说,“双师教学不仅‘扶智’,还能‘扶志’,既点亮了学生的梦想,也照亮了老师进步的方向。”

王军

(国家基础教育共建共享联盟秘书长 王军)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秘书长王军说,我们定期组织教师调研交流和培训,与教师日常联络沟通,对第二课堂进行远程技术支持,让“双师教学”成为一种陪伴式的教学指导。“双师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让教师得到了成长,增加了第二课堂学校的影响力。

刘蓓

(人大附中教师、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副校长 刘蓓)

  人大附中第一课堂教师刘蓓说:“在上双师教学的这段日子里,我得到了众多优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他们从各个角度都对我们的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设计教学细节,琢磨教学语言,彻底把初中的每节课都重新细化,再细化。讲过了这几百节课,是我从教20多年来,无论在知识传授还是驾驭课堂上都是提升最快的年头。”

李晨光

(人大附中分校数学教师 李晨光)

  人大附中第一课堂教师李晨光说,“互联网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是解决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一个有效途径。我理解的“双师教学”形式在双师,内核在教学,核心是爱与尊重。”

张立界

(河南安阳市第63中学教学副主任张立界)

  河南安阳市第63中学教学副主任张立界说,“双师教学”是教育扶贫中的创新项目,是利国利民的项目,是贫困薄弱学校的福音,为薄弱学校打开了一扇窗。

李桂良

(广西教育厅教师培训中心主任 李桂良)

  广西教育厅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李桂良分享了广西省开展“双师教学”的经验。她说,我们制定了“双师教学”课程资源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引入广西一线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同步进行常态化的录课,持续上传达标课例视频,与之配套的教育资源。初步建成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惠及系统化、信息化、全程陪伴式的资源体系。我们构建了政府+大学+市县培训机构+中小学四级多方联动机制,打造乡村教师不离岗、不离校、不离班的互联网+乡村教师培训新模式,让广大小村教师得到了多方协同的长期陪伴式指导和培训,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覃海礼

(广西上林县三里中学教师 覃海礼)

  “双师课堂给孩子、给课堂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广西上林县三里中学老师覃海礼回忆说,“一次双师课堂上,人大附中的刘蓓老师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自己解答,几分钟后,三里中学的学生不仅解答出来,而且运算结果和屏幕那端一模一样。“不知不觉间,学生们解题正确率更高、解题速度更快,学习兴趣越来越足、学习风气越来越浓厚。‘双师教学’用一块屏幕拓展了孩子的眼界,用一个平台放飞了孩子的梦想,让山里娃心中的诗与远方不再遥远。”覃海礼动情地说。

  新疆华山中学校长邱成国说:“自2008年加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开始,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我们的队伍,提升了我们的管理能力,影响和改变了我们教育教学方式。”

  (二)成都七中“双师教学”:异地同堂,共同成长

  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自2002年起通过“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的方式开展教育均衡实践,以“异地同堂”为核心理念,以“全日制”为偏离控制,以“双师协同”为落地办法,以“政府主导、名校引领、企业建设”为工作机制,将名校与薄弱学校构成了远程教育协作体,帮助薄弱学校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107084558

(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

  成都七中校长易国栋说:“教师是学校最大的硬件。我们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急需改变的现状就是师资短缺,教研不足,优生流失。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命运,这块屏真正的功劳是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信图片_20210107084626

(四川甘孜州康定中学校长陈军)

  远端课堂的师生们在与成都七中的“双师教学”实践中获益良多。“以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比较低,考上本科的学生一年不足50人。现在,每年有几百人升入本科,有很多都进了名校!”四川甘孜州康定中学校长陈军高兴地说。

微信图片_20210107084543

(四川凉山州雷波中学校长徐华)

  四川凉山州雷波中学校长徐华说:“通过成都七中的远程帮扶,我们与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实现了凝聚,加快了成长的速度,提升了认识高度,扩展了成长的实力,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学校也有幸被评为全国文明校。”

  (三)第三方评估评价,对“双师教学”给与充分肯定

柯李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地方服务平台副主任柯李作第三方评估报告)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地方服务平台副主任柯李在作“双师教学”项目第三方评估报告时说,标准化测验明确显示参与实验的项目学校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人文素养提升,还有学习方式有重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理念、课堂教法、重难点突破、知识点衔接和知识点巩固练习等方面获得提升,学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也有改观。更多的校长经常进班听课、更频繁地组织校内教师听课交流。

张杰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杰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杰夫研究远程直播教学有10年时间,研究和走访远端学校六十所,做了教育部、中国教科院的六项课题。他在调研会上说,“双师教学”是我们国家独创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使城乡学生融为一体,实现异地同堂,从而开启了边远、民族地区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幸福之门。它改变了我们国家西部贫困地区的面貌,甚至会改变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刘智博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博智)

  曾探访内蒙古、河北“双师教学”项目试点学校的中国教育报记者刘博智认为“双师教学”是一场在农村学校孵化出更多名校课堂的教育均衡试验。他说,“以往的名校帮扶更多的是物理空间上的,现在通过“双师教学”,在教育信息化和线上教育的帮助之下,这种原本指尖的循环已经变成了体内的大循环。人大附中的名师课堂成了一条可以搅动当地教育生态,为当地教育注入活水的鲶鱼。”他回忆当时接受采访的一名教师的话,“‘双师教学就像请了一个冠军来教小孩子打乒乓球一样,两者的差距或者难度肯定是特别大。但是只要坚持下去,这个孩子可能当不了冠军,但是他会有出息,其实这就是‘双师教学的生长点所在。”

  线上“画龙”,线下“点睛”,大规模推广“双师教学”    

  “双师教学”的实践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在初期甚至曾面临诸多质疑。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双师教学”项目各方的不断的调整、磨合与合作模式的创新迭代。未来,“双师教学”的发展和推广仍将面临困难与挑战。一线教师分享经验心得,与会专家充分研讨,智慧碰撞,为“双师教学”的发展提出期望,指明方向。

  (一)困惑与成长:如何吃好“双师教学”这只螃蟹

刘彬学1

(四川凉山州冕宁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 刘彬学)

  如今,看到学生成绩提高、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四川凉山州冕宁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刘彬学十分欣慰。但他坦言,在远程直播双师教学开展之初,老师们也曾遇到过一些困惑,比如有些学生上课开小差,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基础不同,这边还没想好,屏幕那头的名校学生已经“抢答”了;跟着优质学校的进度走,有的老师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远端’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管理者,更多的参与到课堂组织、师生对话中去;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明确教学重难点,帮助架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课后辅导、心理辅导也得做好。”调研会上,刘彬学分享了学校的做法和自己的思考。

刘鹏

(湖南桃源一中团委书记刘鹏)

  曾在四川凉山州支教一年的湖南桃源一中团委书记刘鹏说,“我曾把网络课堂比作满汉全席。近端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整个菜品的过程,非常直观的品尝成果。在屏幕外的学生,更多的是只见其色,而不闻其味,没有办法参与到各种菜肴的制作过程,这种空间距离和互动带来的感知差异肯定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而且远端教师由于长时间教授,尤其是依赖网端,会使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设计和应变能力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淹没。”

  “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我相信最终还是要依赖于本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远端教师如果能够提前选择同步,跟着近端授课的老师学习,反复揣摩课堂设计和重难点的方法,通过课堂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消化的基础上,更多的选择针对本班、本校学生的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最终才可能将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刘鹏对“双师教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期望。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第二中学葛丽老师也曾面临类似的困惑,“虽然人大附中的教师课讲得特别好,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活跃,我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但是我们的学生能否真正听得懂?跟得上?弄得通?这种授课方式对我们的学生来讲会不会有点像走马观花似得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理解?我作为第二课堂的老师怎么配合?”

  面对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利用的困局,葛丽老师向项目组及时反馈,申请将直播改为录播,还请项目组把录像分了段,还增加了第二课堂教师控制时间节点、自主分段的功能,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无缝对接提供了保障。“通过边学边教、边改边试,我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录播教学方案。它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以前直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优势互补,便于灵活调控,教学效果很好。

  (二)专家开“良方”,为大规模推广“双师教学”打通堵点

  调研会上,与会专家听取发言后也纷纷发表见解,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下一步大规模推广“双师教学”,在巩固拓展网络教育扶贫成果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推进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李连宁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 李连宁)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李连宁提出,基础教育最核心、最集中的价值有两个:一是追求公平;二是尊重个性。“双师教学”模式将来进一步深化的新课题应该是怎样进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遵从个性发展的研究。

吕玉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吕玉刚)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认为,“双师教学”探索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线上教学有效实践的路径。要发挥优势学校的作用,完善教学组织方式,扩大受益群体范围,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丰富优质学校线上资源;既要重视课上教学,还要重视课后答疑解惑、因材施教;更加注重双方教师共同教研。

刘彭芝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    

  刘彭芝先生指出,做好基础教育领域的互联网远程帮扶,首先应注重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线上是画龙,线下是点睛。线上线下不能各自为政,在打好线上帮扶的广厚基础后,线下的现场指导和示范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帮扶者和受帮扶者要同频共振,形成良好互动,把好事办实。此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示范学校要打成一片,示范学校是主体,社会组织是纽带,也需要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有效引导和整合,科学布局,优势互补,实现高质量发展。

安家瑶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安家瑶)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家瑶认为,在提高分数和升学率的基础上,更要关注的是年轻人素质的提高,眼界的提高。

刘燕华

(原国务院参事、创新方法研究会会长 刘燕华)

  原国务院参事刘燕华提出:要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培养孩子,把教育逐渐转化为游戏式的知识教学,第二课堂教师应更注重孩子个性的发挥、兴趣的发现和能力的培养;要把现代化的技术渗透到双师课堂中;课外辅导班的内容是常规教育涉及不到的,双师教育也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张杰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杰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杰夫对项目大力推广提出四点建议:改变观念,突破梯度理论束缚,追求高质量发展;建立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云;由国家牵头,开展“农远工程”二期工程,大力推广“双师教学”;建立“双师教学”特区,先行先试。

马力

(原国务院参事 马力)

  原国务院参事马力认为,要构建全覆盖的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教育的网络建设纳入生均公用经费,宽带网络要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有,网络学习人人享受。

许琳

(国务院参事 许琳)

  许琳参事认为“要想让政府全面来引领双师培训,一定要把单位成本说清楚”。

刘怡

(国务院参事 刘怡)

  刘怡参事从财政专业角度提出“双师教学”项目资金支撑的问题,财政投多少,社会资本有多少,从转移支付的角度该怎么做才能保证项目可持续运转?她认为政府应当有所动作。

王丽方

(国务院参事 王丽方)

  王丽方参事提出,教育扶贫过程中尤其要鼓励中老年教师提高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水平,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李玮

(国务院参事 李玮)

  李玮参事认为“双师教学”要尽快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最贫困地方纳入进来,避免出现新的数字鸿沟。

刘谦

(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刘谦)

  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刘谦提出,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网络覆盖情况和智慧校园的建设情况,能不能跟“双师教学”的要求相匹配。

  “教育教学离不开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与思维的碰撞,线上教学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复制,技术的发展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刘小惠说,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利用线上的资源和平台为网络扶贫扶智服务,应当创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行网络教育。要避免“拿来主义”,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优质资源“为我所用”,而不是“为其左右”。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97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