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黄河文化

2021-03-26 17:33
来源: 凯迪网
作者: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浩浩荡荡的黄河水,一路跌宕起伏,裹挟着漫漫黄沙,东奔到海。

  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一份浓郁的黄河情结;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血管里,都奔流着一条百折不回的滔滔黄河。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什么是黄河文化?如何更好地弘扬传承黄河文化?在黄河如此被重视的当下,人们该如何看待黄河?3月20日下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应河南天一文化邀请,做客“天一文化讲坛”,围绕“黄河与中华文明”这一主题,为省会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分享会。

  分享会开始前,葛剑雄接受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黄河文化,换句话讲,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地域性,全面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黄河文化深厚的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从而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一】“河南对于传统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视,让我很欣慰”

  对于国人来说,葛剑雄并不陌生。

  今年76岁的他,是我国知名历史地理学家,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等多部著作。而此次来河南,他带来了自己的新作《黄河与中华文明》。

  该书通过呈现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地理全貌,探讨黄河形成的科学原理和治理方案,黄河儿女如何诞生、发展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全方位关照黄河的历史,展望未来,进而全面、辩证地认识黄河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研究黄河,葛剑雄同河南的关系自然十分密切。

  谈及此次河南之行,葛剑雄透露,原本去年就想来,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这一计划。“我经常来河南,每次来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次是来讲座,同市民书友分享我的一些看法,另外还要去偃师参观二里头遗址。”

  葛剑雄虽然没有在河南工作生活的经历,但从研究历史地理的角度,他觉得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另一方面,伴随着朝代的更迭,灿烂的黄河文明出现了衰落,河南也一度落后,前些年,甚至出现了对河南地域的歧视,我曾就此现象写文章反驳。”葛剑雄说,靖康之难后,大宋皇室南迁杭州,当时的河南话就是全国的普通话,直到现在,杭州话中还保留有中原的味道。

  近年来,河南自信自强,用文化发展、经济复苏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新的精神面貌,纠正某些人的偏见。

  “我看到了河南不断地进步。特别是河南对于传统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视,让我很欣慰。”葛剑雄说。

  【二】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地域性,全面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外出讲学过程中,葛剑雄经常被人问到一个问题:什么是黄河文明?什么是黄河文化?

  “我总是坦诚相告: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黄河文化。”葛剑雄说。

  证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的依据颇多。葛剑雄分享了其中最有信服力、也最有趣的考古发现。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经的宝鸡,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后来,在铜尊底部发现了铭文“宅兹中国”,这是周武王战胜商朝之后向上天报告:“现在我占领中国了。”

  由此可知,“中国”这一国名最早的实物证据,是在黄河流域诞生的。葛剑雄指出,这里的“中国”,指的是中国商朝、周朝最高统治者住的地方,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葛剑雄说,在宋朝以前,中华文明的核心就在黄河流域,因此,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地域性,全面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神奇的华夏大地上,除了黄河文化,还有长江文化、珠江文化、海派文化。但在葛剑雄看来,他们都不能代表黄河文化,只能算一个分支,是母体和个体的关系,根在黄河文化。以前大家没有足够认识黄河文化的重要性,伴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颁布,可以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历史事实。

  “认识到黄河文化的重要性之后,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强调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不是复古而是创新,实现现代化转换。”葛剑雄说,复兴传统文化,复兴黄河文明,要让他有其重要的地位。毕竟,历史人文资源是独一无二的,要在旅游、文化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三】黄河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资源,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葛剑雄认为,文化自信,不是说我们的文化就是世界第一,而是应该知道我们的文化在这里产生发展,最适合我们的国情民意,要看到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外来文化,随时可以转变、革新、调整。所以,现在对于中华文明、黄河文明的自信,是建立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没有最好的文化,也没有最好的文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葛剑雄解释,各种文明都是在自己特殊环境里发展起来的。文化自信不是强调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而是要做到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如今,黄河文明、黄河文化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葛剑雄提醒,不能一味赞美,而要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

  “比如,中华文明为什么产生在中原而辐射全国?谈到这个话题,有部分人会去神化它。其实,这个过程并没有多神奇,而是这片土地提供了早期农业、文化发展的基础。比如气候适宜,降水充沛,早期人类肯定要选择这个客观条件,继而最早发展起来,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葛剑雄说,这个解释具有说服力,也符合历史事实,而不能归咎于个人的力量、神话的力量。

  【四】大河流不一定会孕育出大文明,大文明也未必需要大河流

  “中国”诞生于黄河流域,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的保证和象征。

  在葛剑雄看来,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大河流不一定会孕育出大文明,文明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对应。

  大河未必孕育文明,譬如亚马逊河处于热带,不适宜人类居住和耕种,许多热带雨林至今人迹罕至;文明未必需要大河,古罗马和古希腊文明,靠沿海向外拓展获取资源。

  在葛剑雄看来,水量、气候以及周边地理环境等因素,都决定了河流能否孕育文明。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在文明早期,黄河周边的土地,用简单工具就能开发成为农田。黄河中下游流经黄土高原和由黄土冲积形成的平原,在四五千年前,曾经达到过最温暖的时期,且降雨充足,自然条件利于文明发展。早期政治文化中心如西安,洛阳,开封等等,历朝历代建都离不开黄河流域。”

  近年,长江流域的崛起、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的发展,让黄河流域黯然失色。

  在葛剑雄看来,这并非意味着黄河流域的衰落。这几年黄河的上游中游,正好进入比较湿润的时期,人工植树造林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能源,一旦实现了煤炭的气化、液化和燃烧的清洁化,黄河流域的煤炭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黄河流域的矿产资源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稀土。

  葛剑雄说,黄河流域是全中国的地理中心所在,也会在未来世界交通网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黄河流域所起的作用无疑会越来越大。

  “随着地区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任何一个地区全面的、压倒性的、长期的领先地位将不复存在。”葛剑雄认为,未来,黄河流域完全有能力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其他地区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五】年轻人应该到黄河沿岸走走,体验黄河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作为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和黄河的缘分,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开始了。

  “年轻时,我经常在地图上看黄河。当时看到报道,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曾说过,他希望能骑着马沿黄河走一次。看到黄河上游蜿蜒于高原雪山之间,两岸都是深棕色。那时我的职业是中学老师,与考察、研究、探险沾不上边。自己拥有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每个月的工资不过三四十元,我自然不敢发这样的宏愿。”

  1966年11月,葛剑雄乘火车由上海去北京途中,终于第一眼见到了黄河。与他此前在南方见过的江河相比,丝毫感觉不到想象中的黄河应有的气势,有点失望。

  1978年后,葛剑雄成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大学教授,有机会在郑州、风陵渡、开封、兰州、炳灵寺、包头、河口村、银川、三门峡、壶口、老牛湾等地观赏黄河,感受黄河,考察黄河,或在岸边驱车,或走过跨河桥梁,或沿峡谷步行,或在河上泛舟,或在遗址怀古,还有几次在飞机上俯瞰,这才目睹黄河的万千气象。最难忘的还是1982年,他到壶口瀑布,看到奔腾的黄河,深受震撼。

  如今,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卫星遥感照片,从黄河源头一千米一千米地看到入海口,甚至在重要的、有特色的河段一米一米地看。但非专业人士不会有这样的兴趣,也不可能都看懂。

  提起黄河,不少人可能会停留在几个重要的景点这个层面上,但黄河全景,不是只有壶口瀑布,不是只有入海口,黄河的景观丰富多彩,有江南的秀美,有天上来的气势,还有各种湾口的魅力。

  葛剑雄建议,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到黄河沿岸走走,体验黄河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六】守护黄河奔腾不息的根和魂,应该注重青年一代的力量

  葛剑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黄河文化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黄河流域多个省份纷纷行动,以实际行动奖黄河打造成人民群众的幸福河。像河南,就在全力谋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如何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葛剑雄说,大规模的国家文化公园,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自然的公园很大,但文化的公园应该是新建和现成的结合。比如已经有的黄河公园、黄河文物,应该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达不到标准的想办法达到标准。

  在前不久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来自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程芳建议,在郑州建设一座黄河文明园,能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有重点的将整个黄河流域5000年文明史表现出来,让人们直观、形象地了解、认识黄河文化,感知黄河文明,同样也是讲好黄河故事的一个具体体现。

  葛剑雄认为,可以寻找一个新的地方进行集中展示,但要做到历史和现实的完美联系,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既有展示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总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在此基础上做必要的补充提高,最后形成点状的黄河文化公园。就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形成25000里,已经有很多点,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他们串起来。”葛剑雄说,黄河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传承黄河文化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强调地域特点,而要强调共性,毕竟,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葛剑雄认为,守护黄河奔腾不息的根和魂,应该注重青年一代的力量。

  “政府要创造条件,让青年人融入其中。”葛剑雄举例说,多年来,高校考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去考古,不少优秀学子去搞金融了。对于这些专业,国家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地方,提供的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科技手段运用到考古中,相信会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考古。

  【七】黄河永远姓“黄”,没有必要追求绝对的清澈

  黄河流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但黄河生态很脆弱,其保护开发备受关注。

  “有些地方开发过度,有些地方尚未开发。我的观点,就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科学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发利用。”

  葛剑雄说,他去多个黄河区域考察,发现各地很重视植树种草,但存在盲目性。“比如内蒙古乌海,这个地方缺水,年蒸发量3000多毫米,而降水量只有一两百毫米。在此情况下,大规模种树种草,需要用黄河水浇灌,养护成本太高了。

  我们对自然的干预,要保持在最小限度。”

  关于大家十分关注的“黄河水是不是越清越好”的问题,葛剑雄解释:现在流入黄河的泥沙已经大大减少,黄河比以前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已经更清了。理论上讲,泥沙最好一点都没有。但现在黄河入海的地方,是1948年形成的三角洲,差不多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这么来的,黄河沿线流域每年都会“长”出新的土地。如果流入的泥沙少了,这样的土地非但长不出来,有些地方还可能被海水侵蚀,甚至出现海水倒灌影响沿海地区的安全。

  “所以说,清与不清是辩证的,我们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条件,保证每年还有一定量的泥沙入海,同时又不影响到黄河本身河道的安全,这是未来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葛剑雄说,黄河永远姓“黄”,他毕竟流经黄土高原,没有必要追求绝对的清澈,今天,泥沙也是宝贵的资源,只要黄河不对人类造成危害,尽量不要轻易改变她。

  在葛剑雄看来,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让自然都是一个模式、一种颜色。人类对自然最小限度干涉、亲近自然,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08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