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把握时机、把控时间、把准时代——乡村建设需控制好节奏

2021-04-26 17:15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当前,一些地方对中央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意图领会得不够深透,在战术战法上或操之过急,盲目冒进;或方法简单,行为失当。建设乡村,需要把握时机、把控时间、把准时代。

  应把握时机,抢抓稍纵即逝的机遇。国家支持“三农”发展的宏观政策大多分阶段突出重点,应在重点阶段用足用好用活政策,一旦时过境迁,势必难度加大。“十四五”规划用一个章节阐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政策含金量大,应深入研究对本地的影响效应,充分发掘政策红利。一县一乡一村,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变,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都将产生很大变化,应敏感观察本地这些经济社会变化,随时发现机遇。在一段时间内,群众对某个问题反应强烈,越是农民群众反应强烈的事情,越好趁热打铁,问题解决起来就没有阻力。

  应把控时间,有条不紊地推进。到2050年,还有六个五年规划时间,各个阶段都应突出不同主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各项工作一刀切地齐头并进。人居环境差的,应先美化环境;社会风气不好的,应先整治社会风气;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应先加强队伍建设,等等。中国目前有200多万个自然村落,情况千差万别,应因村施策,遵循发展规律,分出轻重缓急,控制好节奏。

  应把准时代,让乡村在蝶变中留住乡愁。中国村落格局的形成有着历史的积淀、文化的记忆、情感的认同。尽管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驱使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从村庄走出,但他们所保留的深刻的村庄记忆却是极速城镇化所无法消解的。乡村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推倒一座村庄就是灭失一种文化。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时代的村庄蜕变是“迭代”而不是“换代”,只能是原生态改造,原风貌建设。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4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