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沈故里品家训

2021-06-01 13:35
来源: 西安日报
作者: 郑长春

  

  一个县出几个文化名人并不足为奇,但一个家庭出三个举世公认的学界泰斗,就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了。这事就发生在陕南的汉阴县。因此,汉阴县便有了“三沈故里”之美称。

  汉阴县城不大,北枕苍莽秦岭,南依逶迤巴山,中横秀丽凤凰山,碧波荡漾的汉江和蜿蜒流淌的月河分流其间。秀美山水间,一个家风纯朴、人文厚重,生生不息、守望相助的家族在此世代居住。这就是被世人誉为“民族精英”“文化昆仑”的“三沈”家族。

  三沈者,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也。

  沈士远,著名学者,庄子专家。1881年出生,曾任北京大学预科乙部教授、庶务部主任、校评议会评议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燕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书记。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浙江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湖北省教育厅长、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主任。

  沈尹默,原名君默,号秋明,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1883年出生,1905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主任、河北省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书法篆刻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书法精于用笔,于笔法、笔势多所阐发,被海内外公认为一代书宗和现代中国书法第一人,著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等。

  沈兼士,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1887年出生,1905年与兄沈尹默自费赴日本留学,从章太炎问学。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2年在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后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代理校长等职;1925年后任故宫博物馆文献馆馆长等职。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著作有《广韵声系》《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等。

  沈氏兄弟祖籍浙江吴兴,1867年其祖父沈拣泉随左宗棠到陕西任汉中府定远厅(今镇巴县)同知,其父亲沈祖颐先后两度任汉阴厅抚民通判。1903年举家迁往西安,其祖孙三代人在汉阴先后生活过37年。沈尹默和沈兼士兄弟均以不朽业绩载于《辞海》。

  小小的三沈纪念馆虽地处偏僻,但在世人心目中却弥足珍贵。我曾慕名去过几次,每一次去门前都是人头攒动。为什么来这里的人一次比一次多?这里为何隐藏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墙上一张方正的《沈氏家训》规规矩矩地挂着,默默地接受着人们的目光检阅。看得出,已经有人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品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

  这是一个历经500多年的家族。自明朝天顺五年以来,沈氏家族就迁移到秦巴山区繁衍生息。严慈的家训,清正的家风,和润的家教,成为沈氏家族强大恒久的原生动力。汉阴沈氏丁口繁衍生息,牢记“勤俭承家风,清廉为镜鉴”的古训,人才辈出,光耀华夏。尤其是19世纪末出生在同一个家庭的沈氏三兄弟,成为我国享誉国际的文化大师,其高洁的人品和爱国情怀感召日月,不仅成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而且为地方经济、民族文化、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那么,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月,他们为何能成为人中翘楚、国之栋梁?这兄弟三人是靠什么理念在各自奋斗的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答案就在那面墙壁上。

  “出仕不可不清也。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耳,苟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凡足以肥囊橐,而贻子孙者,尽力而为之,即眼前幸漏法网,子孙有不受其报者:然则出而治国,不思循分尽职,以光前裕后,而贪黩之,鄙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意思是,做官不可不清廉;为国效力、为民造福,这本来就是读书人应尽的本分;为官就要勇于担当,尽职尽责、有所作为,以光耀祖先、恩惠后人,反之一味搞贪污腐败,难道不是衣冠楚楚的盗贼吗? 寥寥数语,对从仕方面的训诫到现在都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自古以来,“诗书传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是作为培养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举止的有效方式,是国人立规、教子的首选。恪守中国的文化传统,通过家训家教,将这种文化精神薪火相传,为人一生,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清风明月,屹立苍穹。

  家训是从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它把伦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为规矩和礼仪,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千百年来成效显著,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乃至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价值与族群认同的凝聚力。 近代如曾国藩、梁启超等家族,是我们能够亲眼见到的实例。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沈氏家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家训中不仅有厚重的家国情怀,而且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小节培养子弟勤勉、忠恕、正直、清廉的品格。因此,弘扬沈氏家训文化,就是要学习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耕读传家的良好风尚,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优良传统的继承和人生价值观的培育,不是冷冰冰的展示和说教,而是贴近每个人、带着温度、生动活泼的精神追求。今天,我们瞻先贤、品家训、思人生,每凭吊游学一次,就是对伦理道德的一次梳理,就是对家国情怀的一次升华。

  其实,三沈纪念馆何止是一处供后人重温旧梦的人文景观?那分明是一座弘扬高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殿堂!

  (原文刊载于《西安日报》2021年05月31日第12版)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8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