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抚顺莲岛湾村走出的爱国志士

2021-06-02 17:29
来源: 抚顺日报
作者: 王太学

 

今年5月24日,是原籍我市的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王卓然先生诞辰128周年纪念日,纪念王卓然,学习他爱国爱乡、奋斗奉献的精神,对抚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很具现实意义。

记耻铭辱 矢志强国

1893年5月24日,王卓然出生于抚顺北郊的莲岛湾村,是独生子,放过猪,上过私塾。他考入奉天两级师范后,与同样怀有强国梦的阎宝航、卢广绩等同学常读进步报刊,他们倡导新文化,组织游行,抵制日货,焚烧鸦片等爱国活动,是辽沈地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毕业工作两年后,又考入北京高等师范,是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教育硕士。毕业后回奉天省教育厅任视学,工作一年多。他为实现教育兴国之梦,又争取机会,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读4年教育管理。在美留学时,他利用假日到各地演讲,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揭露日本侵华的野心。1927年王卓然毕业后又到欧洲各国游历、演讲,使更多的国际人士从他的演讲中了解了中国。回国后他得张学良器重,任东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东三省保安司令部顾问、张学良子女的家庭教师,渐成张学良的挚友、文胆和核心幕僚。由于他的远见卓识,为张学良提出东北易帜、发展经济等许多振兴东北的主张并被采纳。

肩负重任 维护主权

维护国家主权,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强盛,是王卓然毕生追求的目标,无论遇到何种境况他都绝不动摇。1929年10月末,太平洋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中国派32名代表参会,其中辽宁有王卓然、阎宝航等5位。王卓然与其他辽宁代表散发事先收集到的田中奏折,据实揭穿日本侵华阴谋,呼吁国际社会警惕并制止日本将要对中国的入侵。回国后王卓然多次演讲,提醒国人不能放松警惕,严防日本入侵,体现出赤诚爱国、不畏牺牲的情怀。

“九一八”后的第二年,日军在抚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平顶山惨案,王卓然听说此事,立即派人来抚了解事件真相,并报给中国驻国联代表顾维钧,在国际会议上谴责日本。王卓然还参加过西安事变的善后处理,与周恩来结识并成为好友,为促成国共合作抗战作出了贡献!

创办报刊 宣传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王卓然与阎宝航、卢广绩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推动东北民众的抗日斗争,他还提议并创办《东方快报》《外交月报》,报道日军侵华罪行,呼吁民众奋起抗日。他帮助斯诺穿过东北军防线到延安采访,还支持长子王福时翻译斯诺访问延安的手稿,出版、发行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更支持王福时去延安采访,连续40天报道他采写的介绍共产党、八路军抗日主张的文章,使很多国统区的青年、学生奔赴延安,壮大了抗日力量。

“七七”事变后,王卓然又参与创建东北救亡总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他还创办《反攻》半月刊,担任社长,宣传抗战。抗战胜利后,他参与创建九三学社,是该社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积极投身反独裁、内战、争取民主、和平的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国务院参事,尽职尽责,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设献计献策,还经常在报上发表诗文,歌颂新中国。1975年1月31日逝世。

王卓然爱国爱乡,无私奉献,新中国成立后,把在京、津和故乡的多处房产捐献给国家和地方,他还多次为故乡捐资捐物,帮故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的后人继承他的遗志,向故乡捐巨资建图书馆。该馆被九三学社中央授予传统教育基地,被抚顺市委宣传部授予抚顺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各地来参观受教的络绎不绝,为传播爱国、奉献精神发挥着作用。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8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