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在国学论坛上为“文化强国”支招:构建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2021-06-10 16:10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江胜信

  

会场.jpg

  以“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与路径”为主题,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中央文史研究馆第八届国学论坛于6月8日在京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在主旨演讲中提出:继承和光大文学的伟大传统,必然是文化强国的基础。

  文学的传统在于顺应时代变化

  陈晓明先从传统文化谈起,“先秦时期可以说是文史哲不分家。以我们今天所用的在晚清才成熟起来的审美意义上的文学概念来看,先秦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的文章言说,直到汉赋乐府、唐诗宋词,诗文中国可谓源远流长。”陈晓明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重视文章文学,“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之学子的追求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进入现代中国,文学更是承担了改变社会之重任。“固然,中国现代文学革命是在激烈批判传统、改变传统的前提下开辟出现代道路,但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学革命并非凭空从天而降,或平地而生。五四新文学也是在继承革新传统,促使传统文学脱胎换骨完成现代转型。”

  陈晓明对“文学的传统”给出了特别的注脚:文学的传统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生生不息,顺应时代变化,有革新,有创造。传统总是默默坚韧地存在、生成或者在变革中更新自身。

  陈晓明专门分析了中国四大名著各自的源流:《西游记》继承了民间志怪神话传统;《三国演义》是正统的史传传统;《水浒传》是唐宋传奇传统,融合了民间戏曲故事传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集大成和再创造。它们都是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对传统的继承和革新。

  伟大文学传统在当代发挥作用之时,一定是中国文化强盛的时代

陈晓明接受诸媒体采访.jpg

  ▲陈晓明接受媒体采访

  “只有当代的卓越才能承继伟大的传统,也只有卓越的当代才能证明传统的伟大。”陈晓明将镜头对准了当代文学。他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现象:在中国社会趋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却转向书写乡土中国,更深地回到传统。

  传统文化逐渐显山水始于上世纪90年代,文学再次充当了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拉开中国当代文学崇尚传统文化序幕的有两部代表作,均创作于90年代初,作者均为陕西人: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

  《白鹿原》在主流评论界被推为新时期以来首屈一指的长篇小说。陈晓明更进一步阐述:小说描写白鹿原上白鹿两家兴衰成败,荣辱更替。象征着几千年宗族社会传统价值的祠堂对比着广场上杂乱更替的象征着现代暴力冲突的戏台,各自演义着没落的古代传奇和剧烈的现代戏剧。白鹿两家后代都投入了时代冲突中,不再是白鹿两家的争雄,而是谁能辨识现代的方向。在20世纪的大变局中,陈忠实重新思考了传统文化,他为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正名,为当代中国文学书写大文明的传统立下新的界碑。

  贾平凹的《废都》曾因为性描写遭致激烈的声讨和批判。陈晓明坦陈,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但该小说对古典美学的追求则是鲜明的。之后的贾平凹把视角转向了泥土和大地,《秦腔》《古炉》和《山本》可视为秦地三部曲。“他越写越土,越写越狠,他不再讲述个人的故事,不再有空灵和性情,这里有大地和死亡……”陈晓明又谈到了贾平凹的语言美学,“他由明清而唐宋,由唐宋而秦汉。中国作家在21世纪初期反倒更迫切地要建立起与文学传统的联系。”

  “这就是中国文学传统在当代的承继和生长,当代中国文学接续传统命脉而又开辟出面向未来的道路。”在陈晓明的演讲里,还有莫言、曹文轩、刘慈欣……他们的文字正在被世界阅读,正是这些杰出的当代文学构建起了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陈晓明相信:伟大的文学传统在当代中国发挥作用的时候,一定是中国文化强盛的时代。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95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