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云岭魂”口述史带你倾听奋斗之声

2021-06-30 09:01
来源: 昆明日报
作者:

 

扫描二维码观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昆明市文史研究馆与掌上春城联合策划推出“少年说·云岭魂”口述史系列报道,邀请《少年战士》课题组成员讲述云南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事迹,倾听奋斗之声,感悟埋藏心扉的红色记忆,让奋斗精神代代传承,向奋斗征程铿锵迈步。目前,掌上春城已推出两期“少年说·云岭魂”口述史相关内容。

  少年英雄梁元斌

  1908年出生于云南昭通盐津县城关区桃子坝的梁元斌,是一位热血青年。1925年到昆明求学,1926年春进入私立成德中学读书。1927年春,经云南早期中国共产党员马逸飞、赵师孝介绍,梁元斌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刚刚成立不久的云南省学生联合会任学联通讯员。

  1927年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7月,蒋介石特派其亲信云南鹤庆人李宗黄来云南活动,企图调解龙云与胡若愚的矛盾,敦促二者联合起来“拥蒋反共”,完成云南“清党反共”。为揭露这一阴谋,云南中共地方党组织发动学生上街宣传演讲,将李宗黄来昆明的罪恶目的昭告于天下。11月3日下午,梁元斌在昆明武成路武庙门前向群众宣讲,他慷慨激昂地演说:“云南人民不要做军阀的工具,应自己起来争取自由。各界人民团结起来,驱逐蒋介石派到云南的亲信李宗黄……”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激起了群众心中愤怒的火花。躲在人群中的李宗黄慌了,拔出手枪向梁元斌开枪射击,子弹击中了梁元斌左手肘,他忍痛跳下板凳,退到附近的武成巷中。但开枪者穷追不舍,最后在小巷中对准梁元斌连开数枪……年仅19岁的梁元斌不幸牺牲在武成路。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群众压力下,云南省政府方面派代表卢汉接见了群众代表,并答应调查和惩凶,梁元斌的遗体安葬在了昆明庾园。

  梁元斌是云南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第一个光荣牺牲的青年斗士,是云南“少年战士”们勇敢向前的光荣革命先驱。他用鲜血和生命激励了无数云南革命青年。

  “西南二士”聂耳与张天虚

  “有一种友谊叫生死相随,有一种才情叫琴瑟相伴。云南早期共产党员聂耳与张天虚,就是这样的友谊和才情。”

  聂耳与张天虚都出生于昆明。聂耳1912年生在昆明城里的甬道街73号。他在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省立师范期间,聂耳参加了由共青团云南省委秘密成立的读书会,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形成了他的革命人生观。1928年秋,聂耳秘密加入了共青团。

  张天虚原名张鹤,1911年12月8日生在昆明城郊的呈贡龙街。张天虚14岁就考入有革命传统的云南省立一中。此时,留校做图书管理员的李国柱在省立一中秘密组建了“云南青年努力会”,张天虚被吸收入会,开始受到革命思想影响,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张天虚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而这一年,在省立一师读书的聂耳也参加了“互济会”。1928年,聂耳和张天虚,昆明两大才子,在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上相遇,成了最亲密的战友。

  1929年7月11日,昆明城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昆明北门街火药大爆炸惨案。聂耳和张天虚一道积极参加“互济会”的救援赈灾和抗议活动。他们的行踪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二人都上了当局的黑名单。为了躲避追捕,1930年,聂耳与张天虚分别离开昆明到了上海。

  聂耳与张天虚在上海时就经常会面,1935年两人先后到了日本,更是亲密无间。7月9日,聂耳应友人之约到藤泽度假,7月17日,聂耳在藤泽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张天虚听闻噩耗,悲痛万分,赶赴聂耳遇难现场料理后事。

  1939年,张天虚受组织指派前往缅甸仰光任华侨报刊编辑。在缅甸短短的一年中,他带病撰写社论、随笔百余篇,并完成了10余万字的中篇小说《五月的麦浪》。因肺病加重,他回到昆明养病。1941年8月10日,张天虚在昆明病逝,时年不足30岁,安葬在西山聂耳墓一侧。

  掌上春城记者:钱红兵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22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