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是当年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他有九个子女,在他和夫人王桂荃良好的家风熏陶浸润培育下,个个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两任妻子
1890年,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秋闱折桂,榜列第八名,成了一名举人。这位出身寒素之家,本为一介寒士的青年,立即成为当时一颗十分耀眼的新星。为此受到主考官李端棻的器重,他从这个穷书生温和儒雅、才华横溢的身上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潜力,怜爱其年少才高,主动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
梁启超
李惠仙,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李朝仪,从直隶(河北)平谷知县,一步步做到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经维新派大臣、礼部尚书李端棻的牵线搭桥,李惠仙于1891年与梁启超结婚。这一年梁启超18岁,李惠仙大他4岁。第二年的夏天,梁启超便和夫人一起回到了故乡广东新会。梁家世代务农,仅靠几亩薄田度日,家境并不宽裕,新婚夫妇刚到老家时,连一间像样的新房都没有,只能借用梁姓公族书室的一个小房间权作新房。广东的气候炎热潮湿,初来乍到的李惠仙很不适应。但这位生长于官宦之家、下嫁到一个乡村的大小姐并不抱怨,也不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梁启超的才华,很快便适应了梁家贫寒俭朴的生活,操持起家里的日常杂务,梁家上下都对这个新媳妇交口称赞。
1896年,李惠仙随梁启超到上海创办鼓吹维新的《时务报》,并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她自任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1901年李惠仙为梁启超生下梁思成。因梁思成从小身体羸弱,为了香火有传,李惠仙准许梁启超将她从北京带来的侍女王桂荃纳为妾。
王桂荃原名叫来喜,王桂荃这个名字是梁启超给她取的。1903年,18岁的王桂荃在李惠仙的主张下与梁启超结了婚。她既是李惠仙的得力助手,也是她各项意图的忠实执行者,又是梁家的主要劳动力。由于王桂荃说得一口好日语,所以凡属家务方面的对外联系,大部分都是由她来办。她和梁家人相处得都很不错,很有人缘。
天有不测风云。梁启超与李惠仙一向敬爱有加,谁知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
李惠仙去世后,王桂荃正式成了梁启超的第二任夫人。
封封书信传递着良好家风
王桂荃后来一连为梁启超生下了六个子女。在李惠仙生前,梁启超很少公开提到王桂荃,因为这姻缘违背了自己早年定下的“一夫一妻制”。他要求孩子们叫王桂荃为“王姑娘”或者是“王姨”,可是几乎所有的孩子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们都称呼李惠仙为“妈”,称呼王桂荃为“娘”。有一次,梁思成因为考试成绩不如弟弟梁思永挨了李惠仙的一顿暴打,多年以后梁思成回忆这件往事时说:“事后娘搂着我温和地说:‘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你看哪样好?不怕笨,就怕懒。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马马虎虎不刻苦读书,将来一事无成。看你爹多有学问,还不停地读书。’她的这些朴素的话,我记了一辈子。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马马虎虎了。”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思成、思顺、思庄、思忠、思永、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成、思顺、思庄为李惠仙所生;其余为王桂荃所生。
梁启超十分重视子女们的每个成长阶段的教育:从早期幼教,到学校教育,到子女出国留学,再到学成归国、就业择业。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基于这一古训,梁启超尤为关注子女的早期教育,虽然他社会事务繁多、学术与写作压身,但他总是会挤出一定时间来对子女进行教育。
梁启超爱喝酒,每天晚饭后,孩子们都围在一个小圆桌旁,他一边喝酒,一边给孩子们讲一些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故事,阐释做人的道理。一次他讲述南宋末年忠臣陆秀夫的故事,陆秀夫为保护幼主而和元军奋战,失败后就在梁启超的家乡新会县投海就义。孩子们从小就受英雄事迹的熏陶,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待孩子长大了,则和他们谈人生、谈立业、谈治学、谈爱国、谈亲情。更多的是与孩子们在往来的书信中交流、倾谈。从1923年起到1929年梁去世,他始终坚持给在海外的7个子女写信,帮助他们确定学习方向,指导他们做学问,同时又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
1923年,梁启超在致思顺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1927年他又在信中对思顺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其实何止乱世为然),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着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1927年,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信中,教导他们要努力治学:“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同年,他再一次对孩子强调:“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
1928年,在致思成夫妇信中梁启超又说:“你们既已成学,组织新家庭,立刻须找职业,求自立,自是正办。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做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
梁启超对于子女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关注。梁思庄一次考试得了第16名,大大伤了自尊心。梁启超得知后写信给她:“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16名,真不简单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在写给梁思庄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说:“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我对于你们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
写给孩子们的每一封信中都传递着梁启超的体温,娓娓道来,透着坦诚、平和、真挚和暖意。种种人生道理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诉说中传递给孩子们,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王桂荃倾力抚养梁氏儿女
1929年,梁启超因病逝世,跟李惠仙合葬于北京香山。他的孩子们全都留给了王桂荃。之后的岁月里,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王桂荃的肩上。当时,除了思顺、思成之外,其他几个孩子都在上学,学业尚未完成,而丈夫的去世,使得家中主要收入没有了,经济状况迅速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王桂荃艰难地支撑起这个家,而且把九个子女都培养成为国家之栋梁,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个个皆才俊”的家教传奇,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可算是罕见的。梁家子女从王桂荃身上,学到了这位“母亲”坚忍不拔的勤奋品格。
长子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著名建筑学家。他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72年,梁思成去世。
次子梁思永1904年出生,著名考古学家。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因心脏病逝世,终年50岁。
五子梁思礼1924年出生,我国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4月14日逝世。
除了这“一门三院士”外,梁启超的其他子女也非常优秀。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编有《艺蘅馆词选》,精通日语,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是父亲的助手、秘书兼日语翻译,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三子梁思忠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回国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并参与了淞沪抗战,因患腹膜炎贻误治疗而早逝;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
“文革”后,梁家子女们在香山梁启超、李惠仙的合葬墓旁新立了一块石碑,并在墓碑后面栽种了一棵小松树,题名为“母亲树”,以纪念王桂荃这位不平凡的母亲。(徐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