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墨佛(1884—1987),原名孙鹏南,曾用名孙巍,字云斋、尧天,号眉园,笔名半翁,别号天舌山人,又名剑门老人。山东莱阳人。同盟会会员。武昌首义后,参加山东光复活动。历任广东军政府海军舰队司令部参议、河南省政府秘书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孙墨佛加入民革,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
孙墨佛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书诗词,酷爱书法,才艺不凡。1902年,孙墨佛到青岛求学。他亲眼目睹国弱民穷的现实,决心投笔从戎、拯民救国。1908年,经老师刘大同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决心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孙墨佛进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也称“青岛赫兰大学”)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转入山东军官讲习所习军事。后跟随同盟会山东分会主盟人徐镜心秘密北上,赴大连联络数百名参加过关东举义的散兵,购置了足够的武器弹药。1912年1月15日,他们带着招募的500余士兵乘两艘日轮向登州(今蓬莱市)进发,趁夜登陆,攻克登州。次日晚即成立了革命军政府。随后,革命军立即西征,又取黄城(今龙口市东城区),直逼莱州。莱州总兵率军反攻,黄城一度沦陷。革命军一面撤离抵抗,一面电告孙中山要求增援。孙中山即派沪军2000余人从海上乘军舰驰援。后黄城又为革命军占领,直到2月12日清帝退位,南北议和。
1915年底,袁世凯恢复帝制,反袁护国斗争在全国兴起。孙中山在日本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并派出大批革命党人秘密回国,发动反袁武装起义。孙中山将山东和青岛视为其反袁护国起义的中心地区。1916年1月26日,孙中山亲自批准成立中华革命军东北军。3月13日,孙中山发布《派居正为东北军总司令通告冀鲁晋各省同志书》,特派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统筹直隶、山东、山西革命军。
在山东反袁护国斗争中,孙墨佛任东北军总司令部秘书主任。东北军的策划、武装发动和战事进行,均由孙中山亲自指挥。5月4日,东北军各支队1200余人从青岛乘火车出发,6月4日,护国军攻入济南城内,迫使袁世凯的代理人靳云鹏辞职。山东反袁护国军的英勇战斗与战绩显赫,为全国讨袁革命形势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给已焦头烂额的袁世凯以重大打击。6月6日,袁世凯即在绝望中死去。7月14日,孙中山指派廖仲恺等由上海抵青岛,代为慰问山东革命军,并任命许崇智代理东北军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1917年,孙墨佛赴广东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出任军政府海军舰队司令部参议。
青年时期的孙墨佛,唯一的爱好就是天天研习书法,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也没有停止过。正是因为这个爱好与特长,才让他有机会事先察觉了一桩几乎要改变革命历史的险恶阴谋。
1921年,孙墨佛与谢持一起从云南赴广州,投奔处在革命困难时期的中山先生。4月7日,非常国会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并选举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经总统府秘书长谢持介绍,孙墨佛担任了大总统府参军。当时,年近40的孙墨佛英俊魁梧,持重机智,写得一手好字,受到中山先生的器重。中山先生说:“你我都姓孙,祖上原本是一家啊。”并挥毫书写了“天下为公”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赠送孙墨佛,令他十分感动。
1922年6月,深受孙中山器重的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表面上支持革命、遵从大总统指挥,实际上却暗藏野心、图谋称霸。孙中山发动二次护法运动,主张军事北伐,他却阳奉阴违,暗中与北洋军阀吴佩孚等秘密联络,同时还拉拢湖南、云南等地的反动军阀筹划组织“联省自治政府”,企图搞垮国民革命,欲加害孙中山后取而代之。
当时,孙中山并不直接掌管军队,大元帅府只有几百人的卫队。陈炯明谋划派4000人的“混成旅”假以“兵变”为名,炮轰大元帅府,突袭孙中山居所,造成“总统遇难”以欺瞒天下。6月15日,孙墨佛在时任陈炯明高级顾问的老师刘大同家共进晚餐,席间已有几分醉意的刘大同对孙墨佛说:“老弟,你字写得好,陈炯明总司令要开一个追悼会,要多写些挽联,就请你帮忙了。”孙墨佛问:“给谁送挽联?”“当然是给最大人物了。”这让孙墨佛大吃一惊,因为当时的“最大人物”就是孙中山。刘大同酒后所言无意暴露了陈炯明即将谋害孙中山的阴谋。
虽然孙墨佛内心十分吃惊,但表面上强装镇静。他连夜找到总统府秘书长谢持,将此事转告大总统。起初不愿相信也从不畏惧的孙中山,仍埋头工作不为所动。16日凌晨2时,粤军的叛乱被证实。在众人的催促强挽下,中山先生换上夏布长衫,戴上墨镜和便帽,化装成医生离开总统府。为避免被叛军认出,孙夫人坚持留守,让先生先走。在众人的掩护下,孙中山抵达设在海珠的海军司令部,由天字码头登上江防司令陈策的座舰宝璧舰。陈炯明的叛军虽炮击了观音山大总统的住所粤秀楼,但谋害孙中山的阴谋未能得逞。
登舰后,孙中山亲拟电文,通告各军陈炯明谋反,号召戡乱平难。海军司令温树德也登舰谒见,并佯称宝璧舰实力不够,将孙中山接到自己的座舰永翔舰。后因陈策等人担心大总统安全,永丰舰舰长冯肇宪以“官兵需要先生训话”为由,将孙中山转移到永丰舰(后改为中山舰),继续指挥反攻。在坚守永丰舰54天后,孙中山及随从于8月9日离舰,乘外国船只由广州转道香港去上海。随后,孙中山又任命孙墨佛为“安抚使”,派往北方继续联络革命。
每当谈及事先得知消息、协助大总统脱险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时,孙墨佛总是谦逊地说:“我这样做并不稀奇,换一个人也会这样。那时的广州,革命的气氛非常浓厚,革命斗志十分昂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得道多助。辛亥革命已经教育出一代人,帮助革命、献身革命的人已千千万万,我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而已。”
1923年初,孙墨佛任福建省东山县县长,为政有声。1924年回青岛任《胶澳商报》总经理。1926年,先任河南尉氏县县长,后任河南杞县县长。1927年调任河南省政府秘书。1928年,政府主席冯玉祥将军创建“民权县”,众人首推孙墨佛任县长。他赴任后,亲自规划新县城,开辟商市,恢复农耕,整肃吏治,平反冤狱,复兴百业,保安一方,仅一年多时间,民权县的民生大为改观。而他与下级和百姓同甘共苦,怜老惜贫,平日布衣粗食,没有一点儿“官”气,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因政绩卓著,孙被称“中州第一循吏”。1930年,孙墨佛回山东任禹城县县长,不久便辞官寓居北京,专心从事著述编纂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墨佛在后方积极宣传抗日。山东解放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建设厅秘书,未到任即以年老原因申请退休。1952年6月,经周恩来总理推荐,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11月,73岁的孙墨佛在北京加入民革,后被推选为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
孙墨佛自幼受家庭熏陶和儒学教育,每日读经吟诗,写字作文。小小年纪就比同龄孩子书读得多,字写得好,常受长辈及外人称赞,更激励了他好学上进的志趣。父亲还请来当地名士翰林王垿教他临摹碑帖,讲析“八法”。从此竟养成了他一生热爱书法、不离笔砚的习惯。从少儿开始,坚持每日临池近百年,堪称中华书法人生的奇事。为表终生不渝的书写志趣,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墨佛”。
孙墨佛一生与笔墨结缘,研书法,功诗词,造诣极深,真、草、隶、篆四体皆能,集诸家之长,自成体系。他早年习书,取法二王、颜、柳及北碑。晚年,孙墨佛独钟唐孙过庭《书谱》,临写求索《书谱》行草之法,研习探究《书谱》所阐书学之论,在此基础上,又不断钻研磨炼形成自己的风格。孙墨佛还与南派著名书法家苏局仙(1882—1991)齐名,素有“南仙北佛”之说。两人俱以长寿百岁名扬书坛。
(王夕源)
主要参考文献:
心一《访辛亥老人著名书法家孙墨佛》,《人民日报》1981年9月22日。
雨汀《怀念辛亥革命老人孙墨佛》,《纵横》2005年第4期。
《采访孙墨佛录音整理》材料,中央对台广播电台,1985年。
李红毅《百岁老人长寿健康纪实》,医药科技出版社,1987年。
宋文治《孙墨佛传略》,《莱阳古今名人传略》,烟台市新闻出版局,1993年12月。
王树春《奔走革命 习书不辍——清末民初书法家孙墨佛》,《胶东清代书画志遗》,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焦世瑜选编《孙墨佛诗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盖松亭《孙墨佛》,《莱阳古今书画艺术家宝典》,山东省烟台市新闻出版局,2006年。
《孙墨佛书法作品集》,中央文史研究馆出版,2007年。
林慧《南仙北佛》,《莱阳历史文化溯源》,2009年。
采访人物:
孙墨佛孙孙树仁、孙良珍、孙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