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乡愁”的完整意义应当是“城乡之愁”

2021-07-23 14:59
来源: 南京日报
作者: 刘奇 等

  而如果说古代社会的乡愁是难以回乡的“有乡可愁”,那么当代社会的“乡愁”则是“无乡之愁”。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告诉记者,传统的乡愁是自然产生的,就算古人离家远去,他们总是要“告老还乡”的。而今天的乡愁是失去乡村的情感,埋藏了对乡村文化的饥渴感。“当代的乡愁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环境下产生的,来源于大量乡村逐渐消失产生的紧迫感、对农业文明式微产生的危机感。”贺云翱说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变成城镇,同时乡村人口大量流失,空心化成为普遍现象,人们背井离乡、四处奔波,生活环境、人际交往都发生变化。市场经济追逐利益,传统的价值观出现改变,乡村在资本裹挟下逐渐衰败,人们在城市中、在心目中怀念乡村、追忆乡村生活。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赵李娜分析,当代“乡愁”是“无乡之愁”,这种“无处安放”的情感状态是当代乡愁焦虑的主要内因。“有乡可愁”已逐渐沦为“无乡之愁”,人们的心理预期和诉求从原先的“缓解乡愁”发展到“记住乡愁”。 

  “‘乡愁’其实是‘城愁’,是从乡间走到城市里的那个群体在‘愁乡’,他们不光‘愁乡’,且因找不到融入感也‘愁城’。‘乡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乡’而起,‘乡愁’的完整意义应当是‘城乡之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如此认为。 

  “乡愁可以是具体的,诸如对村落、乡镇、县城、省区及国家的怀念与回忆,也可以是抽象的,诸如对友情、亲情、乡情及温馨、快乐一去不复返的感叹与幽思。在很大程度上,乡愁体现为一种心理情感状态,对城市刚性快速发展状态在心理上产生的不适感、无助感、疏离感及排斥感,对远逝的难以回归的故土、乡音、亲情等的怀念、惋惜及追忆。”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刘爱华说道。 

  贺云翱认为,更重要的是,当代集体乡愁是一场文明觉醒,是工业文明中人们向农业文明的回望与回归。“人们常将农业文明比喻为工业文明的母亲,农业文明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时间,工业文明则是近几十年来新的时代产物,后者强势来袭,农业文明则衰落下来。面对根脉断裂,犹如失去母亲,人们产生了拯救意识和回归意识。”贺云翱说道,“所以当代的乡愁比古代更加珍贵,因为这是人们的迫切需求,是文明的呼唤。”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26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