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馆的由来

2021-09-17 14:30
来源: 三晋参文-微信号
作者: 高福林

  文史研究馆其主要工作宗旨是“敬老崇文、存史资政。”

  早在1949年的初春,随着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迎接全国解放、筹建新中国政权的任务成为当时党中央最重要的工作。毛主席在与他的老师符定一讨论建国方略时,从巩固新生政权和发挥德高望重知识分子作用、共同建设好新中国的大局出发,提出在即将成立的新政府中设置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机构,以敬老崇文、存史资政为宗旨,吸纳一批社会贤达、名流耆宿,政治上给予荣誉、地位,生活上给予保障奉养,工作上各尽所长、尽力而为,并通过他们影响和团结国内外各方面的爱国民主人士,为巩固新生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献计出力。毛主席这些宏观设想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爱国统一战线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贯方针和理念,受到当时知识界特别是高层知识分子的赞扬和积极响应。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毛主席的关怀下,中央文史馆的筹备工作正式开始。此项工作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央政府秘书长的林伯渠和政务院办公厅主任、秘书长齐燕铭负责具体筹建工作。1951年7月20日,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正式挂牌成立。经毛主席举荐,周恩来总理聘任了符定一先生为第一任馆长,还聘请了文物大家叶恭绰、诗人柳亚子、学者章士钊为副馆长。毛主席特为文史馆加了“研究”二字,以突出“敬老崇文、存史资政”工作宗旨。文史研究馆的馆址由周总理亲自选定,设在当年乾隆皇帝读书的北海公园内的“静心斋”。第一批聘请的馆员平均年龄70岁,最长者90岁。馆员中有清末翰林5名,进士、举人8名,画家陈半丁、齐白石、名医萧龙友等社会名流。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馆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成立,在当时的知识界、文化界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特别是老年知识分子,对于党中央、毛主席这一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关心体恤知识分子生活的举措十分感动,同时也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关注的热点问题。1951年12月,根据各方面的反映要求,政务院又聘请了20名馆员,毛主席仅推荐了在卢沟桥事变时首先抗日的王冷斋为馆员。1952年9月,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政务院第149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决定。之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行政区的所在城市相继成立了32个文史研究馆。

  文史研究馆的成立,吸纳了一大批有影响、有专业造诣的社会名流,使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有了地位、生活上有了依靠,而且其报国之心也有了用武之地。他们除参加重大的国事活动之外,或修史编志、或著书立说、或潜心书画、或参加社会调研和参政议政,个个焕发了新的青春活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生产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经常同馆员们座谈交流,亲自为馆员祝寿等。毛主席对文史研究馆的老先生们更是敬重有加、关心倍至,除经常邀约馆员到中南海家中当面垂询外,还和馆员常有书信往来,共同讨论交流。有一次毛主席急着要找一首诗的出处和作者情况,指示秘书说: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可见,文史馆老先生们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时光流逝。文史研究馆至今已过60余个春秋,虽时代变迁、工作重心已转移,但文史研究馆的性质、宗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60周年的讲话中所说:“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学术大家、艺术大师和专家学者的作用不是弱化了,而是更加重要了,社会对他们更应当尊重、更应当爱护,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依然重视和关怀着文史研究馆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历次机构改革,中央和各地文史研究馆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加强,特别是在中央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方针指引下,文史研究馆在敬老崇文(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更加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值得提到的是,昆明市委、市政府从昆明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文化昆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于2009年4月正式批准成立昆明市文史研究馆,成为全国继西安、武汉、广州(1953年成立)和沈阳(1956年成立)之后,新成立的第五个省会城市文史研究馆。近三年来,经过首批聘任的15名和随后聘任的7名馆员及机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文史研究、书画创作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成为文化昆明建设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赢得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良好评价。

  作者:云南文史馆 高福林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374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