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要讲好故事

2021-09-26 23:54
来源: 新京报网
作者: 单霁翔 陈 琳

 

  “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古城里最长的一条中轴线,但它的特色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历史悠久,而是最丰富多彩、文化最具多样性的一条轴线。”9月26日,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彝伦堂,一场围绕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与文物遗产保护的名家讲座面向全网观众实时直播。

  9月23日至9月28日,第八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举办。本届国学文化节主会场活动的特色内容和创新亮点环节——国学讲堂板块,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开讲,他以《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为题,通过对北京中轴线古老建筑群的生动介绍,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制文化以及中轴线申遗保护的长远意义。

单霁翔讲解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与文物遗产保护。主办方供图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轴线申遗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中轴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亦被高度重视。在第八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期间,国学讲堂活动也聚焦北京中轴线,引发百姓的积极关注。

  “北京中轴线是最值得骄傲的历史遗产。”单霁翔说,中轴线一共有42处古迹,今天保留了38处,“当然有3处是复建的。”这是世界古城里最长的一条中轴线,但它的特色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历史悠久,而是最丰富多彩、文化最具多样性的一条轴线。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中轴线长7.8公里。从永定门到天桥的1500米间,拥有数以千计的古树名木,“有300公顷,也就是3平方公里,北京城只有这个地方古树最茂密,随着天坛外坛占据单位搬迁,以及天坛医院的整体搬迁,这些绿色还在扩展,这是城市难得的生态环境,所以它的主题是生态。”

  再往北走1500米,从天桥到正阳门,是北京传统的三大商业中心,主题是经济。第三段是从正阳门到午门,主题是政治。再往北走,从午门到景山北门,主题是文化。第五段是从景山北门到钟鼓楼,是传统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区域,无论是南锣鼓巷、什刹海还是鼓楼前的广场,都是体现老北京文化的地方,所以这一段的主题是社会。

  “从这条中轴线中,我们体会到了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就是中轴线的五位一体。”单霁翔说。

  单霁翔还是中华文化大讲堂组委会主任,他介绍,中华文化大讲堂推出至今已受到超5千万国内外人士关注。作为此次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活动的承办单位之一,中华文化大讲堂发挥其文化优势和传承使命,不仅促成了国学爱好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激发着广大百姓探寻中华文化宝库的愿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本届国学文化节由北京市文物局和东城区委、区政府主办。9月23日至9月28日期间,国学文化节将设立国学大典、国学讲堂、国学体验、国学传承四大活动板块。9月28日,孔庙大成殿前广场将举办祭孔大典,按照传统礼制,再现古代祭孔场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除主会场之外,本届国学文化节还在东城区图书馆、吉祥大戏院、紫金城市书院、布衣古书局、故宫文创馆·汉字馆、文沁阁、体元书院、汉泽学堂等地设立分会场,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开展古代服饰专题讲座、敦煌题材读书分享会、国画学习、汉字创新展等系列文化活动,内容包括不同文化学术门类,服务对象覆盖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为群众提供多种选择。

  对话单霁翔:国学不应被“束之高阁”

  新京报:近几年“国学热”兴起,学国学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但对于国学的认识,目前社会上还不统一。到底什么是“国学”?对于学习国学,你有什么建议?

  单霁翔:说起国学,这些年的确是一个热词,关于国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虽然它有定义,但是真正分散到各个学科以后,好像又没有定义了。今天很多人采取各种方式来理解国学的意义,更多人认为,它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和我们学术总称的集合。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先秦的诸子百家,还是我们平常说的经史子集等典籍,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当然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们会选择其中的一个部分。比如我们作为文物工作者,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会研究国学的保护和发展、活化利用等方面。

  但国学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它不应被锁在书柜和库房里,它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内容。我建议今天的国学之风,应该活起来,让它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工作中产生价值,比如通过我们对经典的阅读、智慧的吸取,使我们的工作更理性、更智慧,更关注民生和未来的发展,这样国学才能不断充实、完善,才能一直走下去。

  新京报:中华文化大讲堂筹备了两年,于去年启动,你也是开讲的首位专家,你怎么评价中华文化大讲堂对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单霁翔:中华文化大讲堂开办的初心,就是希望将中央文史馆很多学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学习体会更广泛地跟社会公众交流。自启动后,大家都很关注,收视率也很高。每一期我们都会有不同的热点,虽然学者们都很忙,都有各自的学习研究任务,但是都会抽出时间来大讲堂跟公众进行交流,疫情期间我们也会采取线上一种新的视听传播的方式,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当然线下交流不只在北京,我们也会走出去,走到其他城市去开讲。总之大家汇聚一切资源,通过中华文化大讲堂这个平台,把专家的研究和普通民众的感受结合起来,让人们,特别是年轻朋友们,能够对国学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正确的理解。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上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让公众认识中轴线、保护中轴线,让它发挥更强的影响?

  单霁翔:中轴线的内容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且不说故宫本身就是一个大百科全书,中轴线又有更丰富的内容,不同段又有不同段的风貌,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加大我们的宣传,讲好中轴线故事,把中轴线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意义,以及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色宣传出去,这样人们才知道北京的中轴线是独一无二的,是真的像专家所说的那样,是古代中国都城发展的智慧结晶。

  人们走在这条中轴线上可能感受会不同,但是中轴线通过不断地修缮,通过对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比如建成博物馆将它们展示出来、举办文化活动等,让更多人感受到中轴线对现实生活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要把我们的研究成果、修缮保护的进展及时告诉公众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他们能够理解中轴线的文化历史。

  比如西湖在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当时就有世界遗产专家提出质疑:欧洲也有水系,比西湖水质好,景色也美,为什么西湖是独特的?我们告诉他,西湖不仅仅是一座山、一座湖,而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的湖,是山水的实体存在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它是诗,它是书,它是画,它是一个凝练了我们千百年动人故事的湖。中轴线同样如此,它不是一条普通的建筑物堆积成的轴线,也不是普通的道路串起来的线,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传统的中轴线,也是继续发展的中轴线。

  新京报:近些年,北京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新的变化?

  单霁翔:可以说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阶段,因为我们制定了顶层设计,对于北京老城要整体保护,同时对于如北京传统四合院这样的文化遗存,要有多少保护多少,一幢都不能再拆了,这些都表明了政府非常坚决的态度。

  北京过去在建设中,有一些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地方,也在不断纠正,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比如天坛周边的整治,三甲医院天坛医院整体搬走了,积水潭医院降层为银锭观山景观“让路”,包括鼓楼前大街也在进行整治,这些都是我们的保护行动。另外还有对传统民居胡同和四合院的保护,使我们的传统街巷景观不断在恢复。

  下一步,先农坛和天坛也要逐渐进行相对整体的保护,这些过程都是让人充满期待的。像最近正阳桥的考古发掘,表明我们的文物工作者也在持续努力,进一步揭示中轴线壮美的、神秘的面纱。这些都使我们今天的历史名城,能够更加面向未来,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38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