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笔墨的哲学视阈

2021-10-05 19:54
来源: 罗杨墨艺-百家号
作者: 罗杨

  书法艺术的语言表达形式,既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影响着民族艺术气质的发展。

  笔墨作为书法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展现书法艺术魅力的重要形式。伴随着书法的千年发展衍进,笔墨已经不再是一种创作的技法,而逐渐上升为一种具有特定文化经验所指和审美心理语境构建起来的视觉经验,抵达到艺术的哲学层面。

罗杨书法

  书法的笔墨法度,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浸淫,从哲学的视角观察气韵生动的笔墨情趣,是洞悉笔墨世界的一扇户牖。

  明代董其昌关注到了书法的笔墨关系和运用,他认为“字之巧”的关键在于用墨,他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他还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则湿点笔,湿研墨则干点笔。”此语道出了水与墨的运用,对于书写艺术效果的辩证关系。

  清代王澍也说:“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润燥相匀,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墨燥则笔枯,墨淡则乏神采。水太润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研墨,湿点笔。湿研墨,干点笔。”王澍在这里说明的是水墨对书法效果的影响,而实际上揭示的是水与墨的辩证关系。

  书法创作中水墨的妙用,既可以润含春雨,也可以燥裂秋风,从而达到或水墨淋漓或万岁枯藤的动态美感。书法家在挥毫的一推一挽,一阖一辟间,借助笔墨描绘出的是一个与“我”的生命相关的精神世界,水墨变化的浓淡枯湿之妙推开的是一扇心相之门。

  水与墨巧妙结合所氤氲出的笔墨精神,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及事物特征提炼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文化语境。笔墨可极端的接近形象的抽象,但当笔墨完全进入到形式经营和形象抽象的创作之时,就跨出了笔墨技巧的表达,而进入到了哲学的意境,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哲学背景的艺术品评系统,而与广义上的人生哲学、学养素质、艺术才情,和狭义上的个性性格、生活欲望、生存心境等复杂因素一起,构成了笔墨审美的特殊人文景观。而完全脱离了技术性和符号性的因素。

  笔墨所传达出的完全是一种创作者文化生存意义上的,人品修养评价和艺术形象表现意义上的文化意蕴,具有文化隐喻性的审美经验领域。

  我们不能因为笔墨的“超技术性”和“超形象性”,而用抽象的概念来看待笔墨。在对笔墨的理解中无所畏“具象”或“抽象”。笔墨艺术的特点是以“形”迁就笔墨;以韵统领笔法,但当其与通过舍弃形象而表现创作主体至上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相提并论时,我们则可以看出,它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审美的,纯中国语言表达的东方笔墨传统,是东方哲学文化精神的独特审美之维。

  笔墨中潜藏着中国哲学阴阳有无的大千世界。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0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