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专题展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

2021-11-14 18:39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

 

  “衣被满天下,谁能识其恩,一朝功成去,飘然遗蜕存”出自叶恭绰十五岁时的诗作《茧》。今年是叶恭绰诞辰140周年,11月12日,“纪念叶恭绰诞辰140周年:衣被天下谁识恩——叶恭绰的书画﹒交游﹒鉴藏”专题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

  此次展览得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无锡博物院、广州艺术博物院、何香凝美术馆、广州海幢寺等十三家单位的支持,汇聚了各馆、院藏的叶恭绰书画、信札、以及曾经鉴藏的文物近百件套,从“曾阅沧桑几度来——艺术人生”“记叙朋簪各返真——画坛友朋”“著录烟云聊鉴影——书画鉴藏”三个角度,介绍文化大家叶恭绰。

微信图片_20211113163409

1954年5月14日,周恩来在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大会上讲话(右二叶恭绰)

  叶恭绰1881年出生在北京米市胡同祖父叶衍兰的寓邸,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是近代交通事业和交通教育事业的先驱,在清廷曾出任过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1921年就任民国政府交通总长并任交通大学的院长。他还是博古好雅又具有家国情怀的鉴藏家,一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与保护事业。曾与朱启钤一起组建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出任过上海市博物馆理事会董事长和故宫博物院的理事。1939年叶恭绰组织发起中国文化协进会,策划组织文物类展览,致力于佛教、美术、文化的公益事业。晚年他更是将自己珍藏的典籍、书画、铭刻、器物类文物捐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青岛等地博物馆、图书馆。

微信图片_20211113163520

叶恭绰青年像

  叶恭绰是通古晓今的学者、才学非凡的诗人。他的一生编著颇丰,著有《遐庵汇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交通救国论》《遐庵词》《历代藏经考略》等,他所编印的《清代学者像传》《全清词钞》更是成为今天研究清史的必备书目。

  叶恭绰是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曾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中央文史馆代理馆长等职。叶恭绰还是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的首任院长,为画院成立初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56年,叶恭绰为筹备中的北京画院购得一批精刻善本,包括康熙年间精刻本《佩文斋书画谱》《历代题画诗类》《墨池编》《梅花喜神谱》《汉溪书法通解》《四铜鼓斋论画集刻》等。1957年5月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叶恭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这画院的内容,将不同于一般学校……大体或将采取固有的‘书院’‘画院’制度,和近代现代的‘学校’‘研究所’制度,参合融会而定。”此外,他还在文中提到:“说到‘画院’的工作,大致当不出创作、研究、教课三者”,而这“三者”也正是今天北京画院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

微信图片_20211113163534

清代学者像传 叶衍兰 叶恭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微信图片_20211113163540

松柏图 叶恭绰 故宫博物院藏

  1882年,叶恭绰的祖父叶衍兰结束了二十余年的在京为官生涯,带着一岁多的叶恭绰回到广东番禺(今广州)老家。在展览的第一板块中,通过叶衍兰、叶恭绰的书画作品及相关文献,向观众展示叶恭绰深厚的家学修养及书画面貌,其中他与祖父叶衍兰合作的《清代学者象传》《历代名人像传》,不但是美术史界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更被学界誉为研究清代文化学史的必读之作。叶恭绰的绘画多以文人偏爱的竹石松兰为题,追求传统典雅清丽的意趣;他的书法则用笔苍劲浑厚,不仅体现出较深的书法造诣,也为观众展现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微信图片_20211113163557

北京风俗图之赶大车 陈师曾 中国美术馆藏

微信图片_20211113163626

题《北京风俗图》 叶恭绰 中国美术馆藏

  叶恭绰一生辗转广东、江西、北京、上海、苏州和香港等地,交游广泛。他交往的好友涵盖政治、交通、文化、鉴藏等多个领域,包括齐白石、陈师曾、何香凝、徐悲鸿、吴湖帆、张大千、黄般若、梅兰芳、朱启钤等诸多艺坛名家。他们之间或书画唱和,或雅集合作,或互通书信,在展览的第二板块中,丰富的书画作品及信札文献,呈现叶恭绰与近现代美术界好友的艺术交游。

  在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中,叶恭绰情感真挚的题跋为观众讲述了他与陈师曾的友谊。两人结识于1895年,是少年知己。1917年叶恭绰参与组织的京师书画展览会,被陈师曾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名作《读画图》。两人还有一位共同的知己齐白石,展览中专门陈列了叶恭绰致齐白石的信札及祝寿的作品,为观众讲述了北京画院两位院长之间的文人情谊。

微信图片_20211113164348

齐老九十庆 叶恭绰 北京画院藏

微信图片_20211113164410

墨竹图 徐悲鸿 叶恭绰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28年,叶恭绰南下定居上海时结识了吴湖帆。吴湖帆对叶恭绰的书画收藏和创作有重要影响,而叶恭绰也激励了吴湖帆的诗词创作。叶恭绰曾嘱托吴湖帆为其做《凤池精舍图》,并多次在画上题跋,成为两人友谊的见证。此外,叶恭绰在香港期间与黄般若等人交往甚密,留下多件书画作品及信札。今年,黄般若之子黄大德将这批作品无偿捐献给北京画院,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微信图片_20211113164417

春壑云涛 何香凝 溥雪斋 汪慎生 胡佩衡 叶恭绰 何香凝美术馆藏

微信图片_20211113164627

隋徐智竦碑拓 叶恭绰题 广东省博物馆藏

  叶恭绰一生收藏、鉴赏的古物包罗万象,如青铜器毛公鼎,王献之《鸭头丸帖》,赵孟坚《墨兰图》等。他的收蔵一部分来自叶氏家族旧藏,更多则是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购买或交换得来。叶恭绰是一位具有民族文化情怀的鉴藏家,一生致力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他曾言“余昔收书画,本为拟编《中国美术史》,籍供参考,故标准颇与人殊”。他希望收藏不止步于个人赏玩,而是通过收藏对中国美术史的书写和发展提供帮助。晚年叶恭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纷纷捐献、售予国家各地的文博机构,此次展览中,故宫博物院收蔵的杨维桢《张南轩<城南杂咏>》,吉林省博物馆收蔵的张见阳《楝亭夜话》,苏州博物馆收蔵的傅山、傅眉《甲申册》,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蔵的陈士忠《竹图》等,叶恭绰曾经鉴藏过的书画文物汇聚一堂,展示出叶恭绰的鉴藏理念及保护文物的家国情怀。

  如今,叶恭绰已经成为北京画院新的研究重点,不仅限于书画艺术领域,甚至涉及政治、经济、外交、交通、通信、医药卫生、文物、考古和鉴藏等。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叶恭绰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我们从表层开始了解、剥离、深入,再勾连相关,形成新的综合成果,进而引发研究的新动能。”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其以往研究的总结,更是研究的新起点。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22年1月16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呢)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50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