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淳厚人生

2021-12-26 13:40
来源: 阳江日报
作者: 林贤治

  

  就作品的影响力而言,叶圣陶主要是一位小说家。究其实,他的散文作品甚丰,在艺术上也有着相当的成就,只是华彩为小说所掩,不太为人所注重罢了。

  叶圣陶,1894年10月生于江苏苏州城内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绍钧,字秉臣,后改字圣陶。6岁到富家自设的家塾附读;11岁参加秀才考试,不中;12岁入公立高小,一年后考入草桥中学。中学时,与王伯祥、顾颉刚等组织诗社,名“放社”,后又组织国学问题研究会。辛亥革命前后,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11年冬,中学毕业,因家境清贫不再升学,于次年春开始任小学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小学,生活困苦,以卖文为生。191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小学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春,往甪直镇吴县县立高小任教,有志于教育改革。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创办《直声》文艺周刊,积极宣传新思潮,同时,向北京大学刊物《新潮》投稿,从此进入创作的旺期。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成立,叶圣陶为发起人之一,并被邀作《小说日报》和《晨报副刊》撰稿人。后应邀任杭州第一师范教员,与朱自清同为潘漠华等学生组织的“晨光文学社”的顾问。1922年,与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创办我国第一个新诗刊《诗》月刊;2月,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任北大预科讲师,主讲作文课。是年,小说集《隔膜》及多人新诗合集《雪朝》出版,192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迁居上海;12月,接编《文学周报》。1925年“五卅”惨案后,与郑振铎等创办《公理月报》,后创办《苏州评论报》,努力建立社会喉舌。次年,中国济难会成立,主编该会机关刊物《光明》。1927年,代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发现和培养了不少文学新人。1929年,长篇小说《倪焕之》出版。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先后主编《妇女杂志》《中学生》和《中学生文艺》。1935年,迁居苏州,后辗转至汉口、重庆、成都,同时从事教育、编辑和写作。抗战胜利后返回上海。仍任开明书店编辑,主持文艺家协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1964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被推举为副主席。1980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至1988年病逝。

  所著散文集有《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及《小记十篇》,后由其子搜集整理,成《叶圣陶散文》甲乙两集。

  叶圣陶的散文,有多种题材和式样。《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莼菜》《将离》写闲愁,写乡愁,写离愁,都极富于情调。说到虫声,文章写道:“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这里融化了关于人生的哲思在内的漂亮的抒情文字。他所说的趣味,与后来《论语》派提倡的“趣味”很不一样;他的趣味是人间的,有别于淡漠,而后者的趣味恰恰就是淡漠。作为一个写实主义作家,他所服膺的是现实,一旦现实的鞭子抽来,他便连这点“趣味”也不惜抛弃,而代之以严肃与郁怒。《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就是最好的例证:

  ……血曾经淌在这块地方,总有渗入这块土里的吧。那就行了。这块土是血的土,血是我们的伙伴的血,还不够是一课严重的功课么?血灌溉着,血滋润着,将会看到血的花开在这里,血的果结在这里。

  叶圣陶是一个天性纯厚的人。他以为,美与爱是人生的最大的意义,而且是“灰色”的人生转化为“光明”的必要条件。因此,他的散文在总体风格上,自然体现着他的人格理想,平淡淳朴,浑厚蕴藉。试看他写《看月》,写《三种船》,写《天井旦的种植》,写《几种赠品》,笔法是何等的从容不迫。就算写《桡夫子》一类生活逼人的苦境,用笔也是含蓄的。怀友和悼亡的几篇,不用说是极深挚的文字了。然而,他的集中却存留着大量明白而激烈的政论性随笔,如《革自己的命》《据理论而言》《冲破那寂静》《知识分子》《发表的自由》《谈“利用”》等等。可见抗战以后国民党当局所造成的黑暗、专制、倒退的局面,是如何影响着、改变着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作家的作风。有怎样的时代,就有怎样的风格,不独文如其人也。

  在作者一生中,也有不少文字失之粗率、枯瘠了些,尤其到了后来。这是很教人惋惜的。但是,在中国,为人为文如此,已属难能可贵的了。

  (来源:阳江日报 2021年12月26日 08版)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50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