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在大变动中保持平凡

2022-01-06 13:1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陈晓明

 

  【学者简介】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兼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2021年过去了,2022年已经到来。回望2021年,它无疑是不平凡的年份,但相比较而言,2022年可能会是更具挑战性的年份。从2020年到2021年,世界各国都面对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于全人类来说,是一场非常严峻的挑战。但是,中国凭借制度优势,稳中求进,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始终把疫情压制在可控范围内,经济也保持了正增长。2022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将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世界处在大变动的调整格局中,大国之间的博弈将会更加直接,世界——当然包括中国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累积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在2022年都会逐渐明朗化,这意味着世界格局将会有新的变化,也意味着2022年将是一个历史大变动时段的重要时间标记。

  当然,这对中国来说会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富有挑战和创造机遇的一年。我们应对世界的诸多难题,要有毅力、有办法、有智慧、有远见,尤其要有勇气去创造属于中国的历史机遇。有哲人说,“大自然把自由赠给了甚至是不能讲话的动物,但是勇气却是人类得天独厚的东西”。(《塔西佗历史》)

  2022年,中国将会迎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毫无疑问会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必将会对中国的现实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从事人文学科研究工作的人来说,我们身处于这样一个变动中的大时代,这或许是深化思想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人文学科的研究工作注定是寂寞的,但并不是无为的。它必然是“稳中求进”,或相对平凡的。相对于大变动的时代和世界格局来说,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更需要沉下心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个人最近的思考依然集中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试图在一个“长时段”来考察中国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理论家们习惯用短时段来看历史,甚至把长时段的历史切割为短时段的时间概念,例如,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有多位理论家用“短20世纪”的这个概念来表述20世纪的经验。现在,我会用“漫长的20世纪”来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不管是关于21世纪初的当下创作,还是反观20世纪的文学,我以为都需要用“漫长的20世纪”来阐释中国文学走过的道路,或者它将继续行走的道路。

  21世纪过去20余年了,我们仿佛告别了20世纪,但是在我的理解中,20世纪的诸多经验,诸多问题依然积累到今天,需要我们重新去思考,重新去厘清,重新去深化。也因为我们身处21世纪的初期,对20世纪的诸多经验和问题,我们会看得更深更透。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大变动的时代,在这种大变动的世界格局中,人文学科保持它的朴素,保持它的平凡,保持它的本分和本色,是我们能够给历史做出一个更加真实回应的先期的基础。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525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