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走出的兰石大师 ——诗书画三绝彭八百

2022-03-03 18:51
来源: 邯郸日报
作者: 李智民

  

  彭八百(1882-1971),字溥皋,又名鸿恩,号耕兰山人,1882年生于河北曲周县望族,世居城内南街。

  彭八百自幼酷爱书画,天资聪颖。早年因生活贫苦,几度辗转到济南、河南、苏州、太原、宜昌等地作文书;北洋时期曾在旧军队任职;1926年秋任巴东县知事,同年回到北京以卖画为生。虽从政但不废翰墨,1943年出版《彭溥皋石兰画册》后再版;1952年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及斯大林等中外领导人都藏有他的多幅书画作品。彭八百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经历坎坷,信仰革命。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进步,以善画兰石著称的书画前辈。

  彭八百作画专于兰石、精于兰石、亦痴兰石,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题材的偏好首先与其对儒家文化的理解相关,“兰石”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特殊之处,不仅仅在于其清丽精致的造型,更在于其所象征的君子德行,也即儒家所提倡的“君子比德”。将兰草的清雅和君

  子绝俗的品格德行结合在一起,用来比拟人物的高洁品格和超脱气质,儒家“比德”给予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深刻。几千年来,自然美与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而花卉树木如梅兰竹菊一直就被比喻君子之德,堪为历代文人画家的青睐,彭八百也不例外。

  彭八百偏好兰石题材,与对深受儒家影响屈原的敬仰有关。他曾对友人说自己偏好兰石题材。“我在几十年读书做事中了解,接触古今人物很多,唯有大诗人屈原对我影响最深,我为什么决定画石呢?石是刚强之物,代表气节;兰是高雅之象征”。他曾在画上题诗道:“屈原去后无知己,谁续《离骚》作楚辞”“画蕙画兰骚雅致,要同词客共流芳”,将其笔下的兰蕙与屈子相比拟,表达对屈原的追思。

  彭八百兰石绘画艺术、晚年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善从古人的绘画中吸取精髓,而在画艺上又有创新,他的兰花画的最妙,非常随意、潇洒飘逸、下笔传神、姿态婀娜、生意

  盎然,给人一种清香高雅之感,可谓独树一帜。他画的石,挺拔怪奇、玲珑剔透、形若天成,旁写几笔兰草,顿增自然灵秀之气。把石头那种坚韧的性格结合起来,由诗来唱和,这种很难达到文人风物的境界及艺术造诣,八百老人达到了,难怪齐白石曾给彭八百题词:“自古画兰者有之,精者只有八百老人,神乎矣”;张大千评云:“八百老人写丛兰蕙,求之古人尚无敌,况近今耶”;吴佩孚赞语:“不惟今时有一无二,即古名家亦不多睹”;郭凤惠有诗:“使墨真能五色宣,长条密箭郁风烟,知君最爱天然稿,曾坐深山看一年。”从诸位名家的评价亦有溢美之处,但可以肯定诸位大家对彭八百所作兰石的一致认同与赞赏。

  彭八百的书法亦精,“以书入画”的绘画风格与其精于书法不无关系,他的书法落笔圆润、提按轻松自如、不求险趣,但求古淡。一如他的兰石,雅致清香,尤其是他的本色行草书,布局疏朗,间距宽绰闲适,结体典雅流美,有平淡天真之趣。欣赏他的书法,不觉丝毫紧张,而觉得空灵而抒情。1962年在北京画舫斋举办书画展上彭老一副对联书法“始终听毛主席话,坚决跟共产党走”,给参观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和赞赏。

  彭八百老人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早年的他在诗词界已十分活跃。20世纪,北京建立了一个以创作古体诗为主的诗歌组织——稊园诗社,当时的“稊园诗社”可谓人才济济,聚集了中国一流的文化名人,其中也包括八百老人。彭老平易近人、忠厚热诚,经常主动以诗书画所作赠人,其书法上乘、诗思敏捷、挥笔立就、堪称佳作。

  诗书画作为三种不同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而这三者的结合,绘画与诗词书法交相辉映跃然纸上,使诗书画都超越了各自的表现领域;诗句更具有画面感,绘画拥有了诗词的时间维度,书法承载了更多的图像意味。这种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更是中国画视觉艺术最为独特之处。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上“诗书画三绝”成为评价文人画成就重要准则之一。彭八百老人的绘画笔法生动、书法典雅、诗情翩然,堪称诗书画三绝,他的书画艺术成就源自中国艺术的传统特色,亦源自他高雅如兰的性灵与人格。

相关链接

0100901100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599271